创新区县“行” | 未央区:2025未央科技创新工作这样干

2025年,未央科技创新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按照省委“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和市委“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革”部署要求,坚定信心、向高而攀、逐新而行,以“五大行动”为抓手,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增势赋能,力争主要科技指标全市领先,以实绩实效为全市大局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一是实施科技服务业培优行动,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搭建区属企业科技服务平台,深化领导干部包抓企业机制,建立“经营监测+要素保障+服务响应”三张动态清单,帮扶企业拓展市场、增加订单,加大技术、项目、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全力以赴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抢抓省级机器人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契机,发挥机器人产业招商专班作用,靶向招引检测认证、中试转化等全链条科技服务业企业。运用“五经普”成果,深化区级20条培育措施,动态更新“种子库”“白名单”,推动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新增5家以上。发挥政府投资资金撬动作用,顶格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育并重,带动规上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长15%以上。

二是实施机器人产业攻坚行动,开辟人工智能新赛道。提速项目建设,年底前实现仙同智谷、立讯未来、粤浦科创中心等3个项目主体封顶、部分投产。精准招大引强,瞄准全球领先机器人企业“建圈强链”,年内落地新开工项目5个以上,储备机器人龙头企业项目10个、上下游企业20家,叫响做实“省级秦创原机器人产业创新聚集区”。坚持以园聚产,分批压茬推进土地征收、企业拆迁、土地清表,年内完成未央都市工业园1400亩土地报批,有序推进“五纵两横”路网和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创新生态,发挥未央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作用,推进科技项目筛选、孵化、落地,营造机器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打造示范场景,加强与机器人头部企业合作,建设“老年人智能康护设备展销中心”,打造西北首个“银发经济”专业市场。

三是实施载体运营提质行动,打造创新策源新高地。推进未央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二期建设,加强入驻团队绩效考核,在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内筛选第二批科创团队入驻基地孵化,年内孵化企业15家,储备成果转化团队30家,打造高能级创新矩阵。扩容升级武德路创新街区,与大明宫集团联合建设武德路创新街区,为科转企业与迁转科技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及产业生态服务。加强协同创新,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产业创新中心,建成西安工大产教融合基地项目。发挥未央城建金融投资杠杆作用,调动驻区金融机构、基金公司积极性,引导资金流向科技项目、企业。以基地为媒,推广辖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提升未央科技创新实力和影响力。

四是实施产业链强基行动,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聚力打造产业链生态圈,通过“建链、强链、融链”三维发力推动产业升级。系统整合区内国企、民企、科研院所、318家高新技术企业及3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源,构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五大重点产业链集群。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动态发布企业能力清单和产品服务图谱,推动链上企业签订技术合作项目,带动技术合同交易额逆势增长。建立“一链双师”创新赋能机制,为每条产业链配置高校专家智库和技术经理人团队,开展技术诊断,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迭代升级。定期组织产业链主题研讨会,编制延链补链路线图,通过政策解读、对标学习等形式培育产业共同体、落地补链项目、拓展上下游合作企业,提升产业配套率。

五是实施四链融合加速行动,构建协同发展新生态。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在未央都市工业园、未央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场景应用示范平台,提供技术攻关、中试生产、检验检测等全链条服务,支撑带动机器人产业创新突破。用足用好科技创新基金和各类产业基金,建立“科技专员+技术经理人+金融顾问”协同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全年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个,立项支持25个科技项目。联合政校企资源,共办机器人创新创业大赛、会展、论坛、路演等活动,高标准办好硬科技创新大会未央分会,多方式推介未央机器人产业创新聚集区资源优势和营商环境,助推机器人产业氛围聚集。加强技术经理人和“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赋能,全年培育技术经理人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