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现代农业的“动车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实现了“九连增”,农民收入实现了“九连快”。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其中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强调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月1日,在“科技走进百姓生活”新闻通气会上,科技部农村司司长陈传宏介绍:2012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4.5%,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7%,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

科技,已成为引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且从“火车头”演变为“动车组”。

(一)2012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又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2009年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1%,2011年增长到53.5%,2012年提高到54.5%。尽管每年只增长了1个多百分点,但对确保粮食‘九连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认为,这些成绩得益于我国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

“科技进步方法测算的是广义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贡献份额。来自两个方面:生产投入的增加和科技进步引起投入产出比的提高。”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技术研究室主任赵芝俊说,“其实质内容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各种强农惠农政策和不断的科技创新支撑下,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出难得的上升趋势,从“十五”初期的40%左右,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48%。

然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在70%到80%,德、英、法等国超过了90%。”秦富说,“我国还有20%左右的提升空间。”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提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

对此,赵芝俊解读为,随着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九年增产,要进一步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从科技进步产生的源泉角度看,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是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多出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大成果、好成果;二是要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并通过新型农民的培养,着力在提高技术效率上做文章;三是充分发挥优势区域在促进农业增长中的作用,即合理配置现有农业资源,在总投入不增或少增的情况下促进农业总产出的较快增长;四是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取得较大规模效益。

(二)粮棉油等主要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于2012年2月11日在海口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博鳌农业(种业)科技创新论坛上介绍,良种是各种增产技术的核心,通过良种把大量的现代复杂技术直接凝聚到种子里面,使之转化成相对简单的易于被农民接受和利用的技术。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至2006年,杂交水稻累计推广56亿亩,每年的增产量可养活7000万人。

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测算,在1978年—1996年间技术进步对粮食单产提高的总贡献中,推广优良品种所占份额达到33.8%,所起的作用在粮食产量的各个台阶中依次增大,在1985年—1993年和1994年—1996年的两个台阶中分别为35%和38%。

“21世纪的前4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减少,粮食总产量从1999年的5亿吨下滑至2003年的4.3亿吨,形势严峻。”科技部农村司副司长郭志伟说。

2004年,科技部联合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果断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90%以上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在每年为国家提供90%以上商品粮的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3个粮食主产省,启动了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次大规模会战——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2012年,粮食丰产工程项目区良种覆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达到98%以上。

据农业部测算,我国的良种覆盖率已经超过96%,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0%。

(三)全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40%

新年将至,“草莓甜、百合香、小小番茄俊又靓!”陕西杨凌大寨镇周李村村民说起自家无公害蔬菜和鲜花在西安俏销顿时神采飞扬。而当记者在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采访,驱车数十分钟,仍在望不到边儿的设施农业大棚里穿梭。

这个地处西北一隅的国家唯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47%,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和推广的代表。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而在四川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率长期保持在85%以上。四川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跃建说,农科院没有“学术表演”,而是将“应用推广”作为科研的主导和核心。研究前,首先了解生产第一线农民的需求,进而制定研究方案;攻关中,把实验室与田间结合起来,试验过程邀请农民参观,再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在推广示范阶段,把好的成果拿到示范基地试种,等专家、农民、推广部门和企业都说“好”后,这个新品种才会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尽管如此,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万宝瑞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队伍,但创新能力尚未发挥出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正成为广大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努力的目标。

如今,中国农业正迈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未来,农业发展的出路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希望亦在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