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628号提案的复函

类别:B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市科函〔2023〕78号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628号提案的复函

沙清华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让硬科技成为西安经济发展软实力的建议》提案收悉,我们经过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省科技厅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国家级试点工作(全国首批三家之一)顺利推进,并于2022年6月10日召开创新街区建设启动大会。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多来,紧紧围绕创新街区试点任务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重点工作,坚持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建平台、育主体、强转化、促融合,持续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主城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现将创新街区规划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新街区基本情况

作为全省“五强区”,碑林辖区内有高校17所、科研机构131家、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拥有院士44名,

各类科研人员4.11万人,是全省乃至全国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最密集的城区之一。

2013年碑林区与市科技局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沿友谊路建设“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创业,先后承担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创新街区试点等多项国家试点示范任务。

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现已建成国家级“双创”载体和平台13个,累计培育企业(创业团队)235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40家,2022年专利授权量10412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5742件。碑林区获批西北唯一“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环大学产业带管委会成为首批备案的88家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之一,获得省、市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重点支持。

二、体制机制建立情况

(一)建立省市区联动、校院地共建的机制

3月28日市政府专题会议提出建立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共同将创新街区列入重大专项,支持碑林区开展“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示范;省、市知识产权局持续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建设。碑林区与17所高校、院所签订《创新街区共建框架协议》,建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暨创新街区工作专班。通过开展“五进活动”加强与高校、院所、企业的沟通,针对具体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加以解决。确定“政府主导、规划引领、社会运作、企业实施”的运作方式,建立“管委会+公司”“街区+创新圈”的建设机制。

(二)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创新街区建设

近两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均对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作出安排部署,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的若干措施》;《陕西省营商环境突破年实施方案》提出“支持推动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市政府《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工作措施》提出“以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等为核心,打造环大学科技创新经济带”;《西安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5 年)》提出“以……碑林环大学成果转化带……为重点,构建高品质知识产权运营生态圈。”碑林区今年4月出台《关于加快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2023—2025年)》等配套政策措施。

三、创新街区规划情况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沿“友谊路—金花南路”L型主轴外扩一个街坊,将沿线高校和重要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纳入,并结合低效用地和可改造空间,确定规划范围面积约10.47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以“让科创回归城市”为理念,目标打造科创驱动视角下城市更新范式,盘活城市内部存量空间,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硬科技创新和产学研转化能力,促进老城活力再造和城市产业更新迭代,以科创赋能街区,以街区成就科创,实现区域的互联互通、互动共融。

(三)产业策划

研判产业方向和空间落位,提出“6+1”产业新布局,“6”是指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智能建造、信息技术、智慧健康、新材料构成的6大硬科技研发产业,“1”是指数字创意为主导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形成“科教+”、“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四轮驱动”格局。

(四)空间规划

从人口构成、用地梳理、交通分析、建筑分析、产业业态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预判项目核心难点;梳理低效用地,详细摸查可改造空间;将产业策划成果应用于空间规划;从空间整合利用、完善交通系统、产城融合环境品质提升、创新街区品牌营造等四方面进行规划设计。

1.盘活存量: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包括空间梳理、用地优化、空间结构、空间利用、设计方案等内容。整体形成“一轴三区七大创新圈”空间格局,其中:

“一轴”:“友谊路—金花南路”L型发展主轴;

“三区”:沿L型主轴由西向东建设三个智力密集型产业聚集区;

“七大创新圈”:航空航天创新圈(环西工大创新带)、西大—小雁塔文化科技创新圈、智慧健康创新圈、智能建造创新圈、智能制造创新圈、金花慧谷创新圈、碑林科技产业园(创新圈)。

2.流动韧网:便捷畅达交通网络

与在编的碑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充分衔接,改善重点道路交通组织,打通断头路、加密路网。完善区域轨道交通设施,引导TOD开发模式,以轨道站点为中心,结合科创、商业、居住实现综合一体化发展,优化轨道站点周边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衔接。开放部分校园支路,激活空间板块,倡导绿色出行,构建多级慢行廊道网络。

3.产城融合:聚焦人本需求,提升区域品质活力

完善公共服务,形成邻里单元,打造15分钟生活圈,聚焦人才公寓,采用低效用地新建与老旧区域改造相结合的模式,为人才提供住房供给。提升街区氛围,聚焦公共空间,营造共享交流场所。以“文化西大—中国文化名片工程”“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为引领,传承文化基因,注入创新活力。

4.场景植入:打造创新要素品牌IP

塑造街区形象,提高硬科技街区的体验感,使创新要素得到更好的体现;优化整个街区风貌,建立统一的街区标识系统;聚焦人才,打造健康生活新场景;智能运营,打造智慧城市新场景;绿色节能,打造低碳韧性新场景。

(五)启动区及特色路段划定

在与签约高校、院所反复沟通的基础上,提出五个先行启动区及特色路段:一是推进“西工大—光机所”街区核心示范段建设,争取全国首批十家之一的西工大未来产业科技园和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产业创新中心在街区形成示范效应;二是切实加强与西安交大的合作,推进兴庆路科技一条街等相关载体建设,争取更多高质量项目在碑林区转化;三是依托西部工程设计大厦及建设东路创意设计一条街,集中推进“智能建造创新圈”两链融合;四是依托西安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做好“金花慧谷”项目策划,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设计研发产业;五是提升碑林科技产业园,推进铁路信号厂整体改造。

四、创新街区建设进展情况

(一)着力构建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

以“环大学创新经济圈”为基本形式推动载体项目规划建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部工程设计大楼总投资3.5亿元,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计划今年投入使用;西北工业大学智能系统综合大楼总投资4.8亿元,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正在申报各专项审查和开展文勘工作,启动西工大科技园“三航科技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在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二,利用交大电脑城改造的“长安时间·思源智谷”投入运营;引进上市公司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投资4572万元,将碑林科技园18号老厂房改造为“星光德必易园”,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目前已经投入运营;利用碑林区原机关办公大楼改造的西安创新设计中心成为西安科创新地标;腾讯众创空间(西安)获评“西安市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环大学智慧融媒中心等4家单位获评“西安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

(二)持续优化“高赋能”创新创业生态

一是完善投融资服务平台,获批西安市首批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站,建立“概念验证基金—种子基金—创投基金”的“投资+孵化”体系;设立数字资产保险创新中心,今年4月在“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发布国内数字资产保险首单,为10家企业的数字资产提供总计1000万元的保险;与西安企业资本服务中心拓展“企融金服云”平台功能,与上海理财周刊共建“沪陕金融直通车”,与开源证券共同设立创新街区资本市场综合服务基地。

二是提升成果转化平台,西北工业大学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目前成为省、市重点推广的“一校”模式,经验做法在科技部、教育部分享交流;西安交通大学持续加强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2022年聚焦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建立4所校企联合研究院,合同金额7900万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研究院+公司”成果转化模式,实现膜分离技术、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技术、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等重要成果转化。建立环大学技术转移平台,引进西安史太白智能制造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推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落地。

三是做优企业孵化平台。以“学科+产业”的方式,加速“两链融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加速企业成长。与中航工业专业化众创空间合作,孵化中航创世机器人公司成为我国康复医疗器械十大品牌之一,孵化阳易信息公司突破工业软件“卡脖子”难题,开发“数字化自主工业软件DEX 2.0”服务一系列“中字头”项目。推动陕西华拓科技公司入选我省数控机床产业链“头羊计划”,“如何实现高精密复杂硬曲面随形电路”课题入选中国科协年会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天润科技成为陕西省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致力三维空间信息智慧化及数字孪生城市应用;纸贵科技成为国家区块链新型基础设施“星火·链网”核心生态合作伙伴。

四是搭建概念验证平台。依托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无人系统概念验证平台;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智能建造概念验证平台;依托西安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整合相关资源搭建智能制造服务概念验证平台;联合西北大学等高校共建智慧健康概念验证平台,碑林区获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设立概念验证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组织实施“基于智能感知的液冷数据中心关键技术”等一批概念验证项目。

(三)宣传树立“没有围墙的科技园”品牌

举办“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创新周”、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秦创原∙智慧健康”论坛、中国创新挑战赛、寻找“西安好设计”活动、央视国际在线“驻华外交官走进碑林”活动等创新街区系列活动,获得新华社、科技日报、ChinaDaily、《中国科技产业》等媒体报道。“秦之县”陕西数字创意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平台获得“陕西年度十大新锐IP”。西安发布和西安新闻网开设“科创”频道,重点报道创新街区建设进展。创新街区启动以来,中省市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超过200篇次。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放大格局持续打造街区形态

1.推进“西工大—光机所”街区核心示范段建设。将中科院西安光机所、631所原办公场地纳入街区统一规划,重点围绕“航空航天、光子产业链”等核心硬科技资源,规划建设1.5万平米国家级孵化器、科普教育基地和硬科技创新街区成果展示区,将西工大至边家村十字打造成创新街区核心示范段。

2.筹划建设雁塔路千亿级工程科技产业带。以“环建大智能建造创新圈”为核心,深化与绿色技术银行的合作,推动驻区建筑施工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涵盖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智能建造、检测、地理信息等业态,实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公共服务平台”等示范应用,策划启动建设东路国际创意设计街,加快沿街电脑城、服装城业态升级。

3.策划建设“金花慧谷”支撑载体。依托西安工业大学(金花校区)建设国防大学科技产业园,涉及改扩建面积约15万平米;以西安理工大学老校区为核心,筹划通过空间置换在学校东门新建改建7万平米的科创载体;推进西安交大创新大楼规划,在金花南路—咸宁西路十字以东整合咸宁大厦、西安市勘察测绘院、省交控集团和西安理工大学的地块,筹划建设以智能制造服务、数字孪生为特色的创新圈。

4.策划实施“智慧健康创新圈”。环绕西北大学、西安医学院和体育学院,整合周边省人民医院、友谊医院相关资源,搭建碑林区智慧健康大数据平台,提供医养护结合、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智慧健康应用场景,实现智慧健康产品的成果转化和应用创新,推进碑林“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建设。

5.实现众创空间体系联动。进一步细化出台创新街区扶持政策,推进西安创新设计中心、西工大创新大厦、建科大厦、中铁第壹国际、百瑞广场、陕建安装集团科研综合楼、盛安广场、西安工程大学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西安交大出版传媒大厦等已建成载体的联动,实现创新街区五大平台服务能力输出和资源共享。

(二)找准切口加快城市治理创新

6.推进创新街区与人才街区同步规划实施。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承接高校“三项改革”成果,持续推进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按照“登高、升规、晋位、上市”成长路径,建立完善“投资+孵化”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加快培育人才创业企业,以“学科+产业”的模式为硬科技产业发展提质增速。

7.坚持“三生”融合形成城市“新肌理”。突出“高校集聚型”创新街区特色,推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强化“产业上楼”理念, 导入硬科技产业和重大创新成果,实现城市更新与形态提升、业态创新、生态优化有机结合,推进大学资源转化为新经济,形成大学发展的新优势、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8.优化创新街区营商环境。落实全省“营商环境突破年”工作要求,构建创新创业蓬勃发展所需的知识环境、资本环境、产业环境,积极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及创新文化,形成环境吸引人才、人才聚集产业、产业繁荣城市的动力机制。

(三)突出特色组织实施高质量项目

9.深化“三项改革”培育高成长项目。贯彻落实陕西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鼓励推行科技成果许可“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等探索,推动实施一批校地合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10.提升概念验证平台挖掘高价值项目。对接西安“双中心”建设,推动创新街区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升“6+1”产业方向概念验证平台和产业应用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实施概念验证项目,进一步开展“一老一小”民生领域科技创新。

11.整合数字创意资源引育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统筹各高校、相关企业、文化创意机构资源,争取引进国家文博文旅数字应用重点创新实验室,推进元宇宙、数字文旅、动漫游戏、数字培训等新业态。建立商标品牌指导站、版权服务工作站和地理标志产品促进与培育中心,争创省、市级服务示范平台。

12.搭建创新街区数字底座支撑“数字经济”项目。推进西安市勘察测绘院“实景三维西安”数字空间底座的示范应用,重点推进数据存储、网络安全、城市静态交通等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四)优化生态提供高赋能服务

13.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做优创新街区基金群。

持续完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投资链条,争取设立5亿元的低碳数字产业基金,在全国树立数字资产保险创新中心标杆案例。不断地聚集创投、创新、产业各方头部力量,以投带引,以投促招,聚集优质项目、引入投资机构,打造一流创投生态,促使创新与投资“双向奔赴”。

14.举办创新街区系列活动。办好“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创新设计周”、“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碑林分论坛、“新光奖”中国西安国际原创动漫大赛等国际品牌性赛事活动。以“百项前沿成果转化”“千名青年人才创业”为主题,联合各类创新主体和媒体单位,围绕创新街区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常态化的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

15.建立完善双创服务体系。巩固和提升创新街区“红色会客厅”“新业态企业红色磁场”的基层党建联建功能,加强在政策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媒体宣传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资源,推进供需双方相互对接实施精准化服务;实施创新街区双创服务网点布局,建立常态化企业服务机制,高效务实地为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高标准服务。

以上是对您本次提案的回复,感谢您对西安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恳请以后多提宝贵意见。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