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90号提案的复函

类别:A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市科函〔2023〕73号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90号提案的复函

九三学社西安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优势科技创新资源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九三学社西安市委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着眼全国发展大局,立足自身科创优势,聚焦科技工作新格局新使命新要求,努力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实现新突破。2022年12月,西安成功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第四个“双中J心”,西安科技创新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不足、高能级创新平台赋能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不充分等问题。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汇报时特别指出要“建好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为西安发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我们将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聚力“双中心”建设,不断强化“基础研究一技术攻关一成果转化一科技金融一人才支撑”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硬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衍生地和顶尖人才首选地,奋力谱写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作出西安贡献。

一、高标准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前沿融合方向,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通原始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道,高标准规划建设丝路科学城。一是建设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加快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设,今年底力争完成主体封顶,2024年上半年建成技用。推进转化医学设施建设,争取2025年建成投用;推动阿秒激光和电磁驱动聚变项目年内完成可研上报,争取国家批复,2025年前开工建设;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超精密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加速器质谱集群中心、电磁空间感知、空间材料合成与成形制造等重大基础设施预研,为“十五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构建高能级实验室体系.加快空天动力、含能材料陕西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实验室;筹建材料和能源陕西实验室,推进精密微纳制造技术、智能无人飞行器技术等14个已获批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支持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空间微波技术等11个原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构建优势突出、学科交叉的新型实验室体系。三是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瞄准信息科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五大领域,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龙头企业,打造光子产业创新中心、空天飞行器轻量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

二、加快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核心平台,推动“两链”融合创新,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建设,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能力,充分释放创新发展动能。一是打造秦创原平台升级版.加快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建设,强化“三器”示范基地推广,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带,重点支持高新区、长安大学城、航天基地,在促进开放共享、强化平台赋能、提升孵化质效、增强金融支撑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建设,支持经开区北跨协同创新引领区建设,聚焦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和示范项目。二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西安科技大市场持续开展模式探索和服务升级,创建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构建成果转移转化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支持更多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促进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水平整体提升;加强西安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培育和引进高水平技术经理人。三是培育壮大科技企业群体.加强孵化载体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面向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培育一批标杆孵化器;实施科技型企业群体倍增计划,深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机制;根据企业有效知识产权及研发投入等情况,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精准培育。

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一是聚焦重点方向打造产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在相关产业梳理出影响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鼓励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稀有金属材料、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打造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创建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鼓励行业领头企业、科研院所独立或联合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着眼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新建一批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能力建设,引导其开展面向产业的技术服务和合同研发。三是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制定“卡脖子”战略性产品或技术清单,采取“揭榜挂帅”攻关模式,促进大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发展.四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强化战略前沿技术突破,深化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开展重大需求和场景驱动的技术创新;推动空天动力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加快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四、深入推进改革创新,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大力推动高校院所创新机制改革,加快复制推广“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发挥国企创新引领作用,优化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服务,优化“高精尖缺”人才引育,加强科技资源统筹,不断释放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一是落实国家全创改重点任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探索以事前约定收益为基础的职务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模式,开展基于财政补贴降低融资成本的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二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推进“三项改革”走深走实,改革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三是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在西咸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布局建设一批央企创新基地;引导国企加大创新投入,把研发投入、重大原创科技攻关纳入省出资监管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对科技研发、收胸创新资源和重大项目、模式和业态创新转型等方面的投入,均视同于利润。四是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围绕重点产业链以及“卡脖子”技术领域,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专利导航工作机制,培育高价值专利;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五是推动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争创国家西安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政策先行先试;完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充分发挥西安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的增信、分险、补偿和激励作用;构建科创金融市场体系,发挥国有创技机构的精准补位作用,建立“重点产业基金领投、政府引导基金跟投、金融和社会资本联投”的合作机制。六是加强“高精尖缺”人才引培.强化重点产业领域人才支撑,扩大引进国外高端专业人才范围,发挥西安人才集团作用,引进一批顶尖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探索高层次人才评价新路径,试点推行人才“举荐制”,代表作评价制、人才积分制;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五、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加大对外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力度,加快集聚国际创新资源要素,积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创新合作高地。一是加强与陕南陕北创新协作。发挥西安龙头作用,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协同创新走廊;通过“创新飞地”“离岸孵化”“总部+基地”等模式加强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二是提升对西部地区的创新辐射力。依托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等平台机构,鼓励西部地区企业在西安建立“人才飞地”;与成都、重庆西部科学城等西部地区重大创新平台形成联动,鼓励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三是推进与东部先进城市协同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城市伙伴”计划,推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区在人才培养、项目孵化、技术攻关、技术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强与北京、上海、合肥等城市合作交流,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开展联合攻关。四是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推进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快西安欧亚经济综合园区、中俄丝路创新园、中以创新园、中韩产业园等合作园区建设,指导有条件的开发区创建国际合作产业园,强化开放平台功能 持续办好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创投峰会、杨凌农高会等国际展会,提升西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