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51号提案的复函

类别:C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市科函〔2023〕65号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51号提案的复函

高虎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全力打造科普新高地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局就您提出的相关建议回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科普经费投入持续增加。2016-2022年,市财政共安排科学技术普及经费1.96亿元(不含基本建设资金对科学普及的投入),其中市级财政安排经费1.81亿元,中省下达我市补助资金1470.5万元,为我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奠定了财力基础。

完善全市科普基础设施。市科技局认定的科普示范基地24个,市科协、市科技局认定有效期内的市级科普教育基地84个,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文物局联合认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40个,市农业农村局认定西安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5个。西北大学博物馆、陕西自然博物馆等15个场馆入选中国科协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科普基地、场馆建设,翠华山景区积极创建科普教育发展基地,综合减灾科普馆、人防科普教育馆、西安市科技馆正在建设中。已建成中国轻工业博物馆、九号宇宙互动教育体验馆、西安曲江海洋极地公园、星星现代农业园区、西安云创智联科技有限公司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基地等一批基地、场馆。科普基地均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的科普活动。

建立完善统筹机制。市政府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成立了20多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西安市2021-2035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对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出系统规划。全面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建立了由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市长牵头、36家市级部门参与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和督促检查,完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科普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全市科普工作。

出台支撑科普发展举措。市委宣传部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及各类综合性媒体平台积极开展科普传播工作。网信办运用全媒体传播机制做好网络科普工作,强化正面网络宣传,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深化科学技术理念传播,形成全社会尊重科学、倡导科学精神的良好氛围。市教育局把科普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议程,积极探索科普与教育结合的新方法。财政局将综合性科普宣传、科普惠农益民活动、科普设施及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等列入长期、重点支持项目,在资金支持上予以倾斜。市科协、市科技局联合印发“西安市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对科普基地建设给予经费支持,并实行动态管理。市工信局鼓励企业利用自身科普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展厅、生产线等设施,建立科研成果和产品展示平台,把创新资源转化为优质科普资源。市体育局健全了西安市全民健身科普工作方案,全力推进全民健身科普工作。市应急管理局、市地震局推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新举措。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完善科普工作经费投入机制足额保障科普工作财政专项经费,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全市科普发展。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在科普经费投入上予以倾斜。区县、开发区要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到2025年全市科普专项经费达到人均1元以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投入科普事业,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机制。

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凸显地域特色的西安科技馆,支持区县、开发区差异化建设科技馆分馆,形成以市科技馆为中心,区县、开发区科技馆为支撑的“1+N”全市科技馆体系。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科普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建设城市管理、文化旅游、防灾减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特色科普场馆、科普基地和研学基地,探索打造一批集文化与科普相融合的“科普公园”。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将大型实验室、综合观测站、科研生产设施等转化为科普基地。依托现有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以提升展示水平和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科普基地体系,每年认定科普基地50家。开展全域科普行动,加强基层科普阵地建设,打造一批开放共享的科普街区、科普社区(村)、科普游园、科普广场,推动基层科普服务全领域、全地域、全媒体、全人群覆盖。每年创建科普街区10个,科普社区(村)10个,科普游园10个,科普广场10个。

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推进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秦创原“三器”平台向公众开放展示,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及创新创业赛事、产业博览会的科普宣教力度,鼓励企业利用自身科普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展厅、生产线等设施,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活动。鼓励院士、杰出青年科学家、海外高层次人才等高端人才团队牵头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在各级科技计划中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尝试建立科研人员科普考核刚性制度,对科研中有关科普工作的时间和经费投入作出明确要求,促进科研人员做科普、讲科学。鼓励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将项目研究成果改编为科普作品。

完善科普奖励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科普工作业绩评价标准,设立科普创新奖,把科普成效作为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合理核定科普场馆绩效工资总量,对于非财政全额保障的科普场馆可动态调整绩效总量水平。健全科普工作者评价体系,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推荐中央和陕西省组织的评选表彰,在人才计划、科研项目实施中予以优先支持。

培育壮大科普产业。支持科技企业加大科普投入,促进科技研发、市场推广与科普有机结合。打造“西安科普”IP形象,将科普与文化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开发创作与服务能力的科普动漫、科普影视、科普出版、科普会展、科普创意等科普企业。将科普产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范围,采取政府采购服务、后补助项目等方式支持企业科普产品研发和供给,推动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农业、生态保护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科普服务和科普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和科普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打造科普产业园区5个,培育科普企业50家。

以上是对您本次建议的回复,感谢您对科普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恳请以后多提宝贵意见。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