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85号提案的复函

类别:A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市科函〔2023〕44号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85号提案的复函

九三学社西安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优化人才资源结构 促进科创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第85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持续营造全方位、全体系、全链条创新生态,不断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实现人才、科技内生互动、融合发展。

贵委提出的建议与当前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总体精神相一致,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将按照建议的内容进一步抓好相关工作,为打造新动能强劲的创新名城提供有利支撑。

现将提案中涉及科技人才建设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赋能人才成长,促进科创平台全覆盖

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建设能级不同、跨界融合、开放交流、联合创新等科创平台,加速科技人才培育,支持建设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西安电子谷等秦创原“三器”平台136个,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大飞机创新原等研发平台64个,空天动力、兵器工业、稀有金属等领域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42个,实现了我市全域和19条产业链全覆盖。成功举办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国际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全球创投峰会等活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2022年我市获批成为全国第四个“双中心”城市(综合性科学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22位(晋升11位),全球科研城市百强第29位(晋升6位),全国创新型城市排名第6(晋升1位),持续居西部城市第1。

二、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机制改革见成效

2021年以来,探索部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更大科研经费自主支配权,先后有3大类197个项目列入“包干制”试点范围。2022年出台《西安市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遴选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5家高校作为首批试点,突破制度机制障碍,促进科技成果“有权转”“愿意转”“转得顺”。5家试点单位全年对10763项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700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57名科研(管理)人员凭成果转化贡献参加职称评审。全市共有574项高校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223家科技企业注册落地总窗口。今年1月,市委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助推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完善人才管理、创新发展机制、建设秦创原等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企业、吸引青年人才就业创业、优化人才服务平台、扩大人才高层次开放交流等12个方面提出了49条措施,其中涉及科技人才的22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组建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择优最高支持30万元,对总窗口经省级主管部认定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对新获评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给予最高2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举办科技经纪人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相应名次的,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对高校院所科技人才职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项目,择优最高给予200万元支持;在海外人才引用方面,实施海外引智工程,柔性引进海内外院士专家智力,举办院士专家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对企业聘请外籍高层次人才,最高给予100万元资助,促进人才回归、技术回归。

三、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人才政策精准度

聚焦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人才政策更加精、细、实,先后出台《进一步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实施意见》等,持续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形成职业化培训体系、评价制度等,2022年,全市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55家、新认证技术经理人机构26家、新增技术经理人455名,技术经理人总数达1229名。高标准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助推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方案、明确责任,确保政策兑现,支持全市科技企业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开发科研助理岗位等2680个,受到科技部通报表彰。近三年来,全市累计认定114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争取国家外专项目经费6000余万元,实施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智项目60项,引进高层次人才324名,2名外国专家获国家“友谊奖”,我市成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之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通过建平台、育主体、强转化、促融合,做好“双中心”、做优“秦创原”、做强“硬科技”,引导更多的科技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贡献力量。 一是加快人才赋能平台建设。坚持以高能级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以高质量成果支撑高水平创新。持续加大“三器”平台建设力度,力争实现“三器”示范平台全市各区县、开发区全覆盖。支持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特色平台载体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特色聚集区建设,实现各类资源要素和项目布局聚集,促进科技人才与产城融合、板块联动。优化外专人才引育用留,2023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100 名,认定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海外科技交流合作工作站。开展“秦英荟”学子回归活动,每年向国内“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发出邀请,宣传西安引育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大学生和青年人才来西安创新、创造、创业。二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优化升级“西安青年人才驿站”,最大力度延揽海内外“高精尖缺”优秀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一批“人才+高校+企业”协同创新基地。加速集聚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创新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新星。重点扶持一批能够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打造科技创新“生力军”。组织1000名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和协同攻关,促进人才项目对接融合。支持驻市高校高级职称人员以脱产、半脱产形式到龙头企业挂职,担任相关专业部门副职或技术研发专家,在实践中为企业培养选拔专业型人才。落实《西安市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实施意见》,建立技术转移人才“星级制”评价标准,开展金牌技术经理人评选表彰工作。2023年新增培育技术转移人才 1200名,组建市级以上“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150 支,培训技术经理人 400 人次以上。加大创新创业导师等“新双创”人才培育力度。支持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机构。三是营造环境培育人才。建立全球一流人才服务生态,高标准规划建设西安国际人才港、青年人才交流中心、“一带一路”人才战略发展研究中心,支持西安人才集团发展,建设人才服务“云平台”。落实《加强人才工作助推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点推行人才“举荐制”。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高标准办好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西安国际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等赛事峰会,参与举办秦创原发展论坛,用好丝博会、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等活动,聚力打造“秦创原+硬科技”城市品牌。

以上是对贵委提出的“关于优化人才资源结构 促进科创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提案的答复。非常感谢贵委对科技人才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我们真诚希望贵委今后继续支持我们的相关工作,并多提宝贵意见建议。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