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19号提案的复函

类别:A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市科函〔2023〕43 号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19号提案的复函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做好人才引育留用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建议》(第119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人才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关键。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做好人才工作、发挥人才引领发展作用,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更加肩负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使命。

贵委提出的建议与当前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总体精神相一致,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将按照建议的内容进一步抓好相关工作,为打造新动能强劲的创新名城提供有利支撑。

现将提案中涉及科技人才建设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才引育政策更加完善

近年来持续加大对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引育留用力度。今年1月,市委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助推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完善人才管理、创新发展机制、建设秦创原等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企业、吸引青年人才就业创业、优化人才服务平台、扩大人才高层次开放交流等12个方面提出了49条措施,其中涉及科技人才的22条,由我局牵头负责的13条,对于科技人才的培育力度加大。比如,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组建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择优最高支持30万元,对总窗口经省级主管部认定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对新获评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给予最高2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举办科技经纪人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相应名次的,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对高校院所科技人才职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项目,择优最高给予200万元支持,在海外人才引用方面,实施海外引智工程,柔性引进海内外院士专家智力,举办院士专家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对企业聘请外籍高层次人才,最高给予100万元资助,促进人才回归、技术回归。

二、人才引育环境更加优化

大力营造爱才、引才、育才的浓厚氛围,抢抓国家“3+N”人才平台建设机遇,在西部科技创新港选址建设西安国际人才港,高标准建设集人才展示、创新街区、人才服务、开放休闲为一体的地标式国际人才街区。建设“西安青年人才驿站”,平台上线以来入站大学生2万余人,“就业奖”申请人数超过6700人,人才驿站乐业补贴申请人数超过12000人,发放补贴3000余万元。设立5亿元西安市人才发展基金,组建西安人才集团,以市场化方式提供全链条高端人才支撑。实施“新锐西商”青年企业家扶持计划,培养选树首批领军型和新锐型青年企业家79名。

外专人才引用更加便捷,全市先后在英、法、德、俄、以色列等国家设立“西安海外人才工作站”,健全外籍人才、留学回国人员数据库,举办西安海归节、海外高端人才西安行等活动;设立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1+5+N”窗口(市本级,高新、经开、浐灞、港务、西咸等区县),率先实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服务,我市成为全国首个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件延期、变更业务”一次都不用跑的城市。赋能人才成长,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建设能级不同、跨界融合、开放交流、联合创新等科创平台,加速科技人才培育,支持建设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西安电子谷等秦创原“三器”平台101个,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大飞机创新原等研发平台64个,空天动力、兵器工业、稀有金属等领域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42个,实现了我市全域和19条产业链全覆盖。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认定114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争取国家外专项目经费6000余万元,实施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智项目60项,引进高层次人才324名,我市成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之一。

三、人才创新机制更加灵活

在科技计划管理方面努力赋予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更大科研经费自主支配权,2021年以来探索部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包干制”,先后有3大类197个项目列入“包干制”试点范围。2022年出台《西安市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遴选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5家高校作为首批试点,突破制度机制障碍,促进科技成果“有权转”“愿意转”“转得顺”,5家试点单位全年对10763项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700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57名科研(管理)人员凭成果转化贡献参加职称评审。全市共有574项高校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223家科技企业注册落地总窗口。

聚焦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近年先后出台《进一步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实施意见》等,持续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形成职业化培训体系、评价制度等,2022年全市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55家、新认证技术经理人机构26家、新增技术经理人455名,技术经理人总数达1229名。支持全市科技企业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开发科研助理岗位等2680个。今年3月,在高新区举办了秦创原·西安市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工作推进会,发布了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明确到2025年全市建成1个技术转移人才管理数据库,引育国内外技术转移高端人才100名,新增中、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500名,集聚有专业技能、有转化案例和投融资实操经验的技术转移人才5000名以上,将我市打造成为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集聚地,不断提升成果转化的辐射带动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通过建平台、育主体、强转化、促融合,做好“双中心”、做优“秦创原”、做强“硬科技”,引导更多的科技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贡献力量。

一是强化秦创原“一总两带多园区”示范引领。加速推进总窗口“由势转能”,加快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沣西成果转化“加速器”总基地和泾河两链融合“促进器”示范基地建设,筹建陕西技术转移学院。建好用活秦创原“三池”“三个大市场”(人才、资金、专利池,科技、人才、资本大市场),做优做实春种基金、青禾计划。常态化举办项目路演,通过“以赛代评”等形式支持“三项改革”科技成果在总窗口完成落地转化。加快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带,支持丝路科学城建设,创建教育科技人才创新联合体,建设“三项改革”校地融合示范区。加快西安科学园、陕西空天动力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西安高新医疗器械技术转化服务平台等建设。支持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先进计算机产业园、荣耀科学园建设。加快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进入国家序列。推动秦创原长安创新中心、长安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特色聚集区建设。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示范带,推进各类资源要素和项目布局“北跨”聚集,促进产城融合、板块联动。支持深化西北有色院2.0模式,推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化高地建设,力争建设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秦创原国土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研发中心落地,推进中国科协海智工作基地建设,市区联动,推进经开区全面管理建设渭北新城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区。积极推进西部超导医工科技项目落地建设。推进陶瓷基复合材料智能制造园区建设、空天用精密合金板材研发及生产,推进航空发动机精密零部件智能生产线项目建设。推动全域秦创原向纵深发展,持续加大“三器”平台建设力度,力争实现“三器”示范平台全市各区县、开发区全覆盖,支持各区县、开发区形成“主导产业+科技赋能”发展模式。

二是高标准筹划启动“双中心”建设。统筹推进“双中心”设计规划,做好“双中心”建设前期筹备工作,按国家部署承接全国创新改革任务,成立“双中心”建设工作专班,高标准制定“双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推进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一核两翼”( 丝路科学城、中国西部创新港和长安大学城)和科技创新中心 “一核一圈一带”(丝路科学城、以西安都市圈为中心的协同创新生态圈、丝路科技创新合作带)规划布局。在空天、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争取陕西实验室在西安布局,全力争创国家实验室,打造硬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衍生地和顶尖人才首选地。争创建设国家级重大平台项目。按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要求,大力推进国家硬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依托驻市高校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围绕绿色能源、光子、量子科技、类脑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布局验证中心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扎实推进秦创原平台专项。进一步完善秦创原重大建设项目库、平台库,对市级重大项目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定向支持。围绕全市19条重点产业链,设立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专项,重点支持全市支柱企业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建设一批“三器”示范平台,建成一批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研发平台;打造一批两链融合“促进器”示范基地,布局一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平台。

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 “三项改革”。贯彻落实《陕西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集中推进“先使用后付费”等5项试点任务。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立“军令状”制、科研经费包干制、“揭榜挂帅”制等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放权赋能,深化全面创新改革,积极揭榜国家创新改革任务。复制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支持院、校、所开展基础性应用研究,支撑和促进转化企业做大做强。推广高新区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孵化培育一批光电领域初创型企业。支持西工大探索深化改革成果,培育更多科技型上市企业。支持驻市高校建设优秀大学科技园,加快推进空天动力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推进设立上海技术交易所西安分中心,加快推进全市科技创新要素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修订《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落实《西安市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意见》,建立技术转移人才“星级制”评价标准,开展金牌技术经理人评选表彰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00项以上,组建市级以上“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50支。将技术转移人才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评价确认和服务保障范围,支持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机构。

四是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倍增计划。进一步做实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打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培育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鼓励链主企业开辟新赛道,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35%以上。支持大企业平台化转型,鼓励行业领军企业通过内部创业、成果转化等方式培养科技型企业。落实落细《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组建科技企业发展专班,突出企业技术需求挖掘,研究出台强化企业技术需求相关政策措施,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000家。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推进机制改革,加强金融供给,“一人一策”引进和服务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更多区域承载型、高校孵化型、院所支撑型、企业主导型的孵化载体。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向行业领军企业、链主企业下放人才确认和职称评审权限,激发企业用人活力。建设一批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实施一批技术创新项目,推广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加大 “新双创”人才培育力度,引导创业导师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创业导师赋能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五是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发挥西安人才集团、“人才服务银行”和人才发展基金作用,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实施好“西安英才计划”,支持西咸新区加快推进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高质量外国专家项目,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优化升级“西安青年人才驿站”,最大力度延揽海内外“高精尖缺”优秀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一批“人才+高校+企业”协同创新基地。建设西安国际人才港、高端人才服务基地·院士驿站、青年人才交流活动中心、“一带一路”人才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升级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提升人才服务能级,发挥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平台引才作用,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各类高端人才。培育支持科技人才队伍活力。加速集聚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创新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新星。重点扶持一批能够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打造科技创新“生力军”。发挥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作用,依托秦创原总窗口开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审批备案改革试点。提升产业链人才能力素质。组织1000名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和协同攻关,促进人才项目对接融合。优化调整市属高校专业结构,对接产业链重点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鼓励市属高校与驻市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支持市属职业院校与驻市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人才一体化培育,培养更多高技能型人才。支持驻市高校高级职称人员以脱产、半脱产形式到龙头企业挂职,担任相关专业部门副职或技术研发专家,在实践中为企业培养选拔专业型人才。

以上是对贵委提出的“关于做好人才引育留用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建议”提案的答复。非常感谢贵委对科技人才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我们真诚希望贵委今后继续支持我们的相关工作,并多提宝贵意见建议。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