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01号提案的复函

类别:A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市科函〔2023〕41号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01号提案的复函

九三学社西安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推进“两链”深度融合发展 助力秦创原平台建设的建议》(第101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1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指导和推动下,我市当好全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下简称秦创原)建设的排头兵、样板区、动力源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秦创原对省市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我市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培育、高端人才引育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固本培元强化产业创新能力。陶瓷基复合材料、三一西部智能制造中心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强化创新平台赋能,截至目前,重组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1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74家,累计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4家。开展硬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西安思摩威新材料实现柔性封装胶“卡脖子”技术突破,西北工业大学翼身融合大型客机缩比试验机试飞成功,隆基绿能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81%,是目前不分技术路线全球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最高纪

录。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553亿元,同比增长9.4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18%,居副省级城市第二。

二是深化改革畅通成果转化渠道。“一院一所一校”模式不断开花结果,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通过成果转化累计组建高新技术企业41家,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6个,已形成我国稀有金属领域最大的产业集群。西安光机所累计投资孵化企业400余家,其中一半以上落户在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 “三项改革”试点孵化了铂力特、华秦科技、鑫垚陶瓷等57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两年多来,共开展秦创原项目路演等产学研金协同对接活动300余场,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800多个,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881.3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三是孵引并举培育壮大科技企业。持续推动“双创”载体从重布局、抓建设向重运营、抓服务持续转变。累计支持建设西安电子谷等“三器”示范平台101个。全市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4个,国家备案众创空间78个,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300多个,带动就业40余万人。引入40亿元规模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促成了10亿元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唐兴科创基金落地。细化落实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企业奖补政策, 2022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263家、同比增长超过4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431家、同比增长46%,新增上市企业12家,其中10家为科技型企业。

四是引育留用打造高端人才队伍。抢抓国家“3+N”人才平台建设机遇,在西部科技创新港选址建设西安国际人才港,高标准建设地标式国际人才街区。建设“西安青年人才驿站”,平台上线以来入站大学生2万余人,“就业奖”申请人数超过11000人,人才驿站乐业补贴申请数超16000人,发放3000余万元。5亿元西安市人才发展基金成功设立。组建西安人才集团,在新加坡、以色列、德国等建立西安海外科技交流合作工作站,2022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7名。

五是优化生态营造最佳创新环境。2022年我市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榜单,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城市。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批准创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研发投入奖补等政策培训服务80余场次,全年举办“科创西安”系列活动50场。成功举办全球硬科技大会、西安国际创业大赛等重大赛事活动,秦创原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但是我们同时也清醒的意识到,当前我市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新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带动还不够显著,很多领域还存在改革“深水区”。贵委提出的建议切中要害,务实管用,我们将全盘吸纳,力争在下一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推动“两链”融合发展。为促进我市“两链”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工信局等部门配合,2023年4月11日西安市重点产业链两链融合项目(第一批)启动实施。本次面向的产业链为航空、航天、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光子、生物医药、增材制造6个产业链,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和场景应用方式推动高校院所技术成果走向企业。目前已完成项目征集,共计150余项,拟于近期进行评审立项。未来我们将继续启动更多两链融合专项项目,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引导高校院所技术要素象企业流动。

二是大力建设创新平台。抢抓国家重大科研设施战略布局机遇,支持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陕西实验室在西安布局。落实《西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政策措施,培育一批新的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基地)。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链,建设由链主和骨干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的市级创新联合体;发展面向产业链共性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鼓励更多学术团体、社会组织、科技型企业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完善我市创新平台体系。

三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继续扎实推进“三项改革”,支持相关试点高校开展相关改革探索。设立“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项目”,瞄准成果转化难点堵点,突破原有制度机制障碍,促进科技成果“有权转”“愿意转”“转得顺”。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高校院所建设项目”,支持探索实施“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建立概念验证中心、深化推广“一院一所”模式,探索人才培养“双导师制”等创新模式。

四是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持续搭建驻市高校院所与企业对接交流平台,组织开展秦创原项目路演等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对接活动,营造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良好氛围。扎实推进市校融合发展,举办西安校友校地合作创新发展联盟走进秦创原总窗口等校友经济专场活动。实施“千人百企工程”,鼓励大学科技园服务高校成果转化,促进孵化企业加快创新发展,扎实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校企人才团队以项目为纽带开展联合攻关。

五是实施“登高、进位、升规、上市”四大工程。研究出台强化企业技术需求挖掘相关政策措施,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000家,新增上市企业20家的目标任务。探索向行业领军企业、链主企业下放人才确认和职称评审权限,激发企业用人活力。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000项,推广新产品新技术300项以上。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开展科技招商、校友招商、链式招商。

六是持续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速推进总窗口“由势转能”,推动全域秦创原向纵深发展。加快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沣西成果转化“加速器”总基地和泾河两链融合“促进器”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高新区西安科学园、陕西空天动力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进入国家序列。推进各类资源要素和项目布局“北跨”聚集,促进产城融合。支持经开区稀有金属材料创新策源地、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加快莲湖区大庆智路、新城区幸福林带秦创智谷规划建设。全年新增“三器”示范平台100个,力争实现区县、开发区全覆盖。

以上是对贵委提出的《关于推进“两链”深度融合发展 助力秦创原平台建设的建议》的答复。非常感谢贵委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同时希望未来向我们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特此函复。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