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25号提案的复函

类别:A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市科函〔2023〕32号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25号提案的复函

中国民主促进会西安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综合施策加快秦创原平台建设的建议》(第125号)收悉,经认真研究,结合工作职能,对贵单位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秦创原平台建设现状

2021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指导和推动下,我市当好全省秦创原建设的排头兵、样板区、动力源取得明显成效。我们以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建平台、育主体、强转化、优生态”工作路径,大力塑造“硬科技+秦创原”城市科创品牌。在建平台方面,完善秦创原“1+N”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产业园区建设。在育主体方面,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企业投入占比达到45.69%,首次反超科研机构(42.3%),

成为研发投入第一主体。在强转化方面,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深化“一院一所一校”模式,推广西工大“三项改革”经验,每年开展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百余场。在优生态方面,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首创开展技术交易信用贷、高校专利申请前评估,连续举办六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西安国际创业大赛、中国(西安)创新挑战赛等重大赛事峰会,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创新影响力大幅跃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22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西安由2021年全球第33位跃升至2022年全球第22位,居中国上榜集群第7位。《自然》杂志发布“全球科研城市100强榜单”,西安排名由2021年全球第35位跃升至2022年全球第29位。2022年12月29日,西安市获批成为全国第四个“双中心”,是国家层面对西安科技创新工作的最高褒奖和肯定。

二是重点科技创新数据增幅明显。 2022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263家、同比增长超过4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431家、同比增长46%;新增上市企业12家,其中10家为科技型企业;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881.3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553亿元,同比增长9.4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18%,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建设西安国际人才港及国际人才街区,成功设立5亿元西安市人才发展基金,组建西安人才集团,在新加坡、以色列、德国等建立西安海外科技交流合作工作站,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7名。

二、今年来的主要举措

1.推进“双中心”规划建设。对标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研究谋划“双中心”建设思路,调研学习先进城市经验做法。高新区“双中心”核心区启动建设暨重点项目开工活动在西安科学园举行,集中签约创新平台项目20个,总投资额达39.09亿元。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推进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聚变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尽快落地。

2.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持续推动“双创”载体从重布局、抓建设向重运营、抓服务持续转变。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众创空间7家,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34家。截至4月,全市累计举办产学研活动42场,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76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493亿元。西安文理学院、新通药物创建全省首家教育科技人才创新联合体。隆基绿能再次上榜2022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榜单,首次入围榜单前十。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参与的轨道交通某项目荣获2022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标准项目一等奖。

3.多举措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秦创原建设专项及“两链融合”重大专项,依托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一批促进器示范基地,开展硬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重组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18家,推进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研发平台认定工作。开展技术经理人(科技经纪人)初级培训2场,中级培训1场。持续推进“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及“千人百企”工程,科技金融累计服务企业285家次,贷款额达到12亿元。

4.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开放共享。推进创新驱动“西咸一体化”,与咸阳市科技局联合印发《2023年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要点》,以西咸新区为支撑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年度任务清单。联合举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训会;秦创原咸阳科技企业孵化中心与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签订“就业创业基地”合作协议。推进西安都市圈建设,与铜川、渭南、杨凌等地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座谈会,对接融合发展区域创新工作。

5.多形式开展宣传推广。截至4月底,在中省市主流媒体平台发布秦创原建设宣传报道119篇,其中,纸媒光明日报、科技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等刊发专题报道56篇。发布秦创原工作专报4期,其中《我市全国首创推行技术交易信用贷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一文被省秦创原专报刊发。利用公众微信号、官方微博、官网等发布新闻101篇,召开主题新闻发布会1次、电视专题及采访报道3次,设计秦创原IP形象并开展网络投票活动。编制秦创原政策汇编、典型案例汇编、全市秦创原活动情况统计、调研考察情况统计等材料,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秦创原工作成效,扩大秦创原品牌影响力。

6.强化考核督导实效。出台2023年秦创原平台建设工作考核办法,优化考核事项,实行分类考核,突出指标导向,季考和年考指标各有侧重,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研发投入等科技指标与人才培养、科学素质提升等专项工作兼顾,充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加强督导力度,制定63项年度目标任务并细化分解到月,严格挂图作战。召开秦创原工作推进会,会同市委督查室对标对表实施督查考核,传导工作压力。持续推进秦创原专项考核与监测指标体系建设,将“三器”示范平台面积、技术合同成交额等重点指标纳入全市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指标体系。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造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和“双中心”建设,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双中心”建设。抓紧成立全市“双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划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协调推进等专项小组,尽快上报《实施方案》,加紧推进双中心建设。

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认真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加速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鼓励研发企业下楼,打造研发与产业应用一体化产业平台,建立“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

三是推进秦创原平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科技类中小企业升规计划,推进“双链”融合发展专项,支持产业链重点企业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推进“3+N”国家人才平台建设,组织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四是持续推进调度考核。结合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调度机制,每月形成月度任务完成情况台账和情况报告,报市发改委、市委督查室等单位。以月调度季考核为抓手,高标准严要求推进重点指标建设,加强各部门间协调沟通,夯实工作责任。

五是加强宣传推广力度。编制《西安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白皮书》,形成秦创原建设体系化、理论化成果。借力央媒等重量级媒体,利用好新闻发布会,电视、网络等平台,持续加大对秦创原建设成效的宣传推广力度。

以上是对贵单位提出的《关于综合施策加快秦创原平台建设的建议》的答复。非常感谢贵单位对我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诚恳希望贵单位今后继续支持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