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74号提案的复函

类别:A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市科函〔2020〕96号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74号提案的复函

市民进: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构建国际化双创平台格局加快打造一带一路双创之都的建议”收悉。现就我局工作职能,对贵单位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现实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双创”升级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进程中,各类双创孵化载体是双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其孵化水平与服务能力对于健全全市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助推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创新要素与产业要素融合,促进全市创新产业成果孵化,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多元化、专业化、协同化的“双创”发展新格局,打造新形势下的区域“双创”生态系统与孵化链条。

近年来,西安市已基本实现孵化载体区域全覆盖,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双创服务网络与平台格局,但在新形势下,对孵化载体的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包含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服机构等在内的各类载体专业服务能力,对于打造全市“双创”升级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现状

(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双创氛围持续浓厚

自2015年以来,国家、省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号)、《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6〕10号)、《陕西省支持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陕政办发〔2016〕96号)等政策措施,市科技局积极贯彻落实中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件精神,新颁布了《西安市市级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西安市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西安市离岸创新创业平台认定管理办法》等创新创业载体管理办法,自上而下着力从完善政府管理机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强科技金融支撑等层面,推动双创工作进一步释放新动能、新活力。

(二)孵化体系初步形成,双创孵化成效初显

近年来,西安市科技局不断优化主体要素、资源要素、环境要素和能力要素,集聚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服务机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项目团队提供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孵化发展平台,初步形成了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市级创服机构204家,其中市级空间、创服机构123家,省级105家(含市级46家)、国家级54家(含省级54家,市级32家);市级以上孵化器71家,其中市级24家,省级35家(含市级10家),国家级24家(含省级24家,市级2家)。

(三)服务水平逐步提升,有效培育创新主体

近年来,西安市各级各类双创孵化载体,围绕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提供专业化双创服务,逐步形成了以“创业空间+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创业投资”为特色的项目孵化模式和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为特色的全链条培育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创新创业孵化效率的提升。2019年,新培育高企1053家,全市高企总数达到367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145家,逐年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三、存在问题

(一)专业服务特性不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低

目前,尽管全市各类孵化载体服务能力在逐步提升,但是大部分载体仍然存在着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没有做到与特色产业紧密融合,很难为在孵企业有效地提供人才、技术和资金服务。各类孵化载体对专业化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有限,无法充分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孵化载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运营模式同质化严重,差异化特色不足

随着全市双创孵化载体的不断增多,各载体间面临着服务同质化问题。同质化的孵化服务,导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孵化能力及成果转化能力有限,进一步导致孵化载体间盈利模式的同质化,难以实现特色差异化发展。

(三)运营成本压力大,盈利模式较为单一

从盈利模式上来看,全市部分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由于自身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完善,培养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未能得到有效衔接与整合,加上通过入股投资获取股权回报的机会和能力有限,在盈利模式上过度依赖场地租金收入以及政府补贴收入,大多缺乏有效盈利模式、从而影响各类孵化载体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开放程度不足,联动协同机制不健全

目前,全市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在开放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孵化载体未能有效整合特色产业资源,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对接能力较弱,导致孵化载体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各级各类双创孵化载体间联系较为松散,科技企业孵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及科技服务主体间的快速响应机制尚未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果孵化的规模和水平。

四、下一步重点任务

(一)开放共享,构建国际化双创平台格局

立足当前,放眼国际,形成市场主导的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生态。构建国际化双创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各区域核心主导产业,引入一批优质项目,助力本土企业转型发展,实现价值重构和产业升级。链接全球化双创资源,大力实施双创“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实现双创要素跨境双向流动,深化创新创业合作。提升孵化载体的全球化视野,鼓励本地双创服务品牌走向海外,提升双创品牌国际知名度,积极探索“政策互延、平台共享、载体共建、人才共育”的新型服务合作模式。

(二)转型升级,探索差异化双创发展路径

一是加速创新要素与产业要素融合,依托区域产业优势,集聚创新资源,着力孵化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打造风险投资、创投资本、中介机构和研发机构共同参与的新型孵化链,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生态圈和盈利模式,形成多行业承载、多项目聚集的集群化效应,支撑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发展。二是着力优化孵化载体空间布局,与区域创新创业要素及产业要素相匹配,针对区域资源禀赋差异,选择不同的孵化形式,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孵化载体的作用,提升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创新协同,发挥多领域载体联盟支撑作用

目前全市各类双创孵化载体在产业布局方面仍然呈现出重心弱、离散化的特征,各类孵化载体空间布局分散,相互间资源、信息等交流不足、沟通不畅,整个产业呈现集聚化程度不高。对此,从产业布局的层面,要推动科技孵化产业由分散化向集聚化、联盟化升级,构建科技孵化载体创新发展联盟,推动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孵化载体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模式共建、抱团发展。

五、改善措施

(一)建立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产业孵化链条

积极探索新型孵化模式,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效能,引导其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一是不断创新孵化模式,在完善“孵化+投资”等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着力探索产业培育型、投资驱动型、资源服务型、媒体依托型、跨国合作型等创新型孵化载体,围绕在孵企业聚焦的技术领域,加强科技创新、技术转移、金融支持、专业咨询、市场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加强孵化平台内高水平管理人才的引进、培育和使用,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实施精准孵化。二是推进孵化平台提质增效,开展全市双创孵化载体动态管理评价工作,创新评价考核手段和方式,不断推动各类孵化平台提质增效。三是以产业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全生命周期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完善资本、科技、人才与产业的体系支撑能力,实现从科技项目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培育,推动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融合。四是通过自建或与其他主体联合共建的方式,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技术创新链条,建立开放共享机制,提高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能力和工程化技术服务水平,拓展面向科技创业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完善服务。

(二)加快成立西安市孵化载体创新发展联盟,加强开放合作交流

成立全市孵化载体创新发展联盟,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以及国际孵化机构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促进孵化载体进服务水平和孵化效率逐步提升。一是积极发挥联盟作用,扩展成员单位,贯彻实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并组织实施孵化器行业的行业规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和效率。二是充分发挥和利用联盟成员单位的特色和优质社会资源,加强各联盟内各类创业孵化载体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在孵企及创业者的专业服务能力与科技创新实力,推进孵化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市孵化载体实现高层次、全布局、精专化发展。三是广泛合作,围绕全市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不断促进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探索区域间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重点开展科技发展互推、双创交流互动、孵化服务互通、服务机构互用等工作,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主体的创新创业合作与成果转化的良好局面。

(三)不断优化双创发展环境,支持孵化载体转型升级

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将创业投资、产业聚焦、成果转化等增值服务与传统孵化服务相结合的专业化孵化服务,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推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在服务角色上的转变。一是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投入为辅助的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对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促进作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无缝衔接。二是严格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实施薪酬和股权期权激励办法,加大对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学人员的激励力度。三是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创办和参股孵化平台,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提升内生发展实力,鼓励孵化载体积极尝试连锁经营、品牌输出等创新孵化模式,探索集群化发展道路。

(四)重点突出孵化协同,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

一是加强孵化载体与其他创新平台的协同合作,形成配套体系,抓好与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中心与新型产业创新平台的协同,推动实现龙头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投机构、中小微企业、创客等多方合作互利。二是加强不同模式、不同阶段孵化载体的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孵化器与加速器、产业园区加强合作,探索合作孵化培育机制。三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孵化载体在政策、资本、人才、经验的交流合作,链接全球资源,服务西安创新产业。四是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和孵化载体在省外、国外设点,在当地引进优秀企业和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引入有海外背景的孵化载体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推动海外人才项目落地。

(五)强化人才支撑,打造高水平专业孵化队伍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创新服务人才培育模式,完善服务人才培育体系,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创业孵化队伍,推动全市创业孵化行业健康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一是完善现有创业导师队伍,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团队和人才,努力打造内外联动的创业导师工作网络。二是丰富创业培训内容。面向处于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或扩张阶段等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周期化、模块化设立创新创业培训平台。三是强化孵化管理人员培训。依托全市双创孵化载体发展联盟,围绕新入职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主要负责人等不同类别人群,定期举办“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培训”,培育壮大专业孵化人才队伍。

以上是我们对构建国际化双创平台格局加快打造“一带一路”双创之都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最后,感谢贵单位对我市双创工作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对我们的工作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