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69号建议的答复函

类别:B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市科函〔2023〕50号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69号建议的答复函

仲伟周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有效推进全省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第69号)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未来产业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现就您提出的相关建议回复如下:现答复如下: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从产业变革史来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未来产业,赢得了未来产业就赢得了未来主导权。未来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谋求国家竞争新优势、培育社会经济新动能的关键所在。发展未来产业需要把握未来技术、未来需求、未来空间、未来动能。全球著名的科技咨询机构ICV TAnK日前发布《2022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GFII 2022),对全球未来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排名。在未来产业综合排名中,中国综合评分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未来产业正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引领未来经济转型发展、不断满足和创造社会需求、尚处于萌芽和孵化阶段的新产业。以人工智能为例,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人工智能已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其对全球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可能与蒸汽机等变革性技术不相上下。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换道超车的历史机遇。因此,世界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竞相发力。日本将人工智能视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核心尖端技术,法国政府出台推进“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新计划。我国决策层、企业界和学术界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其科技和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也为其他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看,过半数省份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或未来5年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纷纷抢抓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其中,福建提出,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元宇宙等未来产业;重庆提出,培育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集群;北京提出,培育数据驱动的未来产业等。

自2020年3月9日科技部正式批复支持西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积极响应西安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任务。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工作,目前全市人工智能企业300余家(规上企业125家),2022年实现营收252.42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主要分布于智能软硬件(约26%)、智能机器人(约24%)、智能无人系统(约21%)、智能终端(约19%)和智能安防(约10%)等领域,集聚了阿里、京东、华为、科大讯飞、商汤、寒武纪等龙头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完善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2020年3月,我市发布了《西安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2020—2022)》,明确了试验区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市级各相关部门纷纷发力,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西安市关于进一步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西安市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中,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工作予以支持推进。各区县、开发区结合禀赋优势,相继出台了《西安高新区人工智能试验区核心区建设方案》《经开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等政策,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快支持数字设施平台建设

已建成“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沣东智能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西安中心”等多个国内领先的计算中心和超算中心,为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创新提供算力支撑。其中,雁塔区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运营“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总投资约为19亿元,是西北首个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中心,算力峰值达到300P,面向多种行业提供公共算力服务。

此外,全市拥有人工智能相关国家级研发平台11个、省部级平台33个,支持建设市级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研发创新平台57个,包括市级重点实验室2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与新型研发机构8个,涵盖智能视觉、智能感知、智能语音等多个领域。

三、孵化培育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一是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印发《西安市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五年保持35%以上增速,2022年总数达10431家,超越南京,排名上升一位,居副省级城市第6。引入40亿元规模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促成了10亿元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唐兴科创基金落地。二是持续推动“双创”载体从重布局、抓建设向重运营、抓服务持续转变,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获批国家硬科技创新街区试点,西安高新区硬科技社区升级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三是支持科技企业围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开展研发活动、鼓励场景应用示范推广壮大,形成可复制的场景模式,近三年共组织实施人工智能创新产业链项目3批次,项目90余个,累计支持资金4660万元。

四、促进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依托试验区建设,积极培育人工智能优势企业,加快完善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以西安高新区为核心,以西安经开区、航天基地、西咸新区为承载的“一核三区”发展格局。高新区重点推进阿里巴巴中国智能骨干网西安高新区核心节点项目、中科创达丝路总部暨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等项目建设,加速“AI+”新动能形成。经开区重点打造中欧产业园,着力引进欧洲和国内智能制造企业的行业领袖,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和机器人产业,聚集了星展通信、安森智能等骨干企业。航天基地通过超算中心及5G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布局,串联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点,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园区。西咸新区以寒武纪等企业为龙头,布局上游芯片设计、中游芯片中试制造及下游芯片封测产业链,发展智能芯片,同时以萨默尔机器人、瑞尔丰机器人等企业为基础,发展智能机器人。其他区县、开发区也积极推进各自特色产业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特色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

五、不断深化产业人才培养

西交大、西电、西工大等知名高校均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每年培养相关研究生5200余名,本科生近万名,已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推动知名驻市高校等与华为、科大讯飞、百度等开展合作,建立西电人工智能学院硕博培养基地,探索建立高校合作平台及人工智能芯片教育培训等,培养人工智能创新人才。举办机甲大师国际高校人工智能挑战赛•中国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以赛促练,加速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持高新区围绕鲲鹏产业研发及人才生态建设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建设鲲鹏产业学院。

六、拓展融合发展应用示范

在智能制造方面,法士特集团推动智能制造工厂建设,工厂产业化综合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际港务区探索通过生产线全自动化建设、自动组装、无人运输等AI手段,提升临港制造业效能;创建西安智能港试验区,完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和服务系统,丰富优化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物流装备的推广应用。在智慧文旅方面,在曲江新区大唐不夜城街区设置5G基站、人脸识别相机、智能灯杆等智能设备,对景区进行全面智慧升级;建设莲湖区北院门历史文化5G智慧街区项目,支持历史文化街区遗迹数字化复原及导览导视系统建设。在城市管理方面,雁塔区加快建设“城市大脑”,构建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出行、智慧教育、智慧党建等六大应用体系;莲湖区数字化城管监督平台实现了区、街、社区三级平台的互联互通;经开区将数字城管综合服务平台与城市各个部门系统对接,以数字城管作为城市管理的巡查者、指挥者、决策者,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下一步,依托“双中心”建设,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支持西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新型研发机构和跨学科专业化研究平台;其次,支持招引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领军人才,着力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提升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水平;最后,支持西安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创新中心建设,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城市、公共服务、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打造一批“AI+”融合创新场景,加快智能化技术的先行先试,培育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经验。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