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年)

根据省委、省政府印发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陕发〔2021〕1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指示要求,聚焦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把秦创原建设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作为“两链融合”的关键环节、作为推动西咸一体化的创新示范、作为全市十项重点工作的主要抓手、作为以创新驱动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手段扎实推进,使西安成为秦创原建设的排头兵、样板区和动力源,为打造丝路科创中心和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强劲动力。

二、总体要求

(一)锚定秦创原高质量发展目标

到2023年,全市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全市“6+5+6+1”现代产业体系人才需求得到充分保障,科技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更加显著,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

到2021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7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00家;培育技术经理人和科技经纪人150名;参与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400项;全市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到1500亿元;累计培育市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100家;建成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20个;累计引进培育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及地方级领军人才达到1000名。

到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9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0家;培育技术经理人和科技经纪人150名;参与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500项;全市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到1550亿元;累计培育市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150家;建成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40个;累计引进培育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及地方级领军人才达到1400名。

到2023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000家;培育技术经理人和科技经纪人200名;参与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600项;全市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到1600亿元;累计培育市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200家;建成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40个;累计引进培育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及地方级领军人才达到1800名。

(二)全力推动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建设

解放思想,守正创新,抢抓产业技术变革和国家战略机遇,聚焦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陕西乃至西部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在项目布局、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对西咸新区予以全面支持。发挥好西部创新港、翱翔小镇、西部云谷、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泾河湾院士科创区、能源金贸区以及全市创新平台优势资源的协同效应,带动西安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创新。支持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支持布局更多企业创新中心、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研究院、创新联合体等平台载体。支持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全力实现创新发展新突破

共建“秦创原”,推动省市联动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西咸新区总窗口示范作用,辐射带动相关区县、开发区,形成以西咸新区为引领,向东南横跨西安高新区、长安大学城、航天基地的“秦创原科技创新示范带”;向东北横跨西安经开区、渭北新城、阎良区的“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形成“一总两带”的秦创原建设总格局。

建好“孵化器”,推动企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坚持系统高效,以市场主体培育发展为突破,坚持立体联动、重点发力和引领示范,统筹产业、科教、人才和经费资源,加速放大创新创业资源效能,做强做大企业群体。发展秦创原特色园区,引导各类科技平台和创新要素聚集,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服务体系,加速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建好“加速器”,推动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持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推动科技资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共享,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加强校(所)地企合作,构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建好“促进器”,推动两链融合实现新突破。以产业技术体系构建为突破,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一批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堵点和痛点,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技术供给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的高能级供给,培育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三、重点任务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科技要素赋能产业发展

1.抓技术创新强链。围绕“6+5+6+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施链长制。鼓励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实施一批产业链基础再造项目,在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体系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鼓励“链主”企业率先使用配套企业的创新产品,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支持研发服务机构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技术指导、研发支持、检验检测、运营管理等服务,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区县、开发区)

2.抓平台联动优链。支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主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联合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协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推进光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产业等创新联合体建设。鼓励建设一批共性研发平台和中试平台。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项目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电子谷建设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支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行业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鼓励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等建设中试平台,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秦川集团共建高档数控机床共性研发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相关区县、开发区)

3.抓项目招引补链。聚焦产业链短板弱项,紧盯目标企业和企业需求,开展精准招商、科学招商、填空招商,重点推进先进制造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汽车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招商,补强重点产业链。招引知名企业、高校院所设立研发基地,重点推进小米研发中心等落地,为重点产业配齐创新链。鼓励企业通过投资(参股)、并购、重组、外包服务的方式获得先进适用技术。(责任单位:市投资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相关区县、开发区)

4.抓园区建设聚链。推进西部创新港和西咸新区总窗口建设,支持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区、西部云谷及西工大翱翔小镇发展。支持高新区围绕秦创原使命践行区、核心引擎区、示范样板区建设,打造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加快西安电子谷、中科院西安科学园建设。支持经开区建设国家自主可控新材料产品研发和绿色制造基地、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基地。支持航天基地建设先进计算产业园、荣耀科技园。进一步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鼓励驻市高校围绕重点产业进一步促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推进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试点校地融合发展新模式。围绕航空、航天、兵器、军工电子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军民两用特色科技园区。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区,推进科创型上市企业科技园区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委军民融合办、市科技局、市资源规划局,相关区县、开发区)

(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5.抓新兴产业升链。围绕提升基础创新水平,支持分子医学转化、阿秒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参与陕西实验室建设,用好国家级和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资源,提升空天动力研究院、西电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创新能级,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高标准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聚焦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机器人、大数据、卫星应用等产业细分领域和前沿领域,催生未来产业。持续引进链主型行业龙头企业和硬科技企业、行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聚焦具有新业态优势的军民两用技术,支持军转民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支持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大学科技园等,孵化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初创型科技企业,推动稀有金属材料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支持高校院所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围绕产业链需求,转化颠覆性科技成果。(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委军民融合办,相关区县、开发区)

6.抓服务体系助链。全力打造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三支队伍,强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要素保障。优化科研成果发现、收集、筛选、分析流程,形成以产业行业分类的科技成果库。强化西安科技大市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功能。支持建设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示范高校院所。支持西安交通大学依托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产教融合和成果转化。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创业投资,支持秦创原全球路演中心建设,举办高端产业论坛、项目投资路演、科技成果对接、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打造秦创原特色品牌。(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相关区县、开发区)

7.抓改革试点畅链。支持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加快开放共享军民两用科研仪器设备设施,支持以股权为纽带成立军民两用技术联盟,鼓励驻市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高校院所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军民融合办、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8.抓创新生态育链。实施“西安英才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全面落实包括人才住房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和医疗服务在内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基金西安子基金、秦创原种子基金及各类政府性引导基金的引领作用,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社会资本发起设立种子基金。积极推广“技术交易信用贷”、“无形资产质押贷”等信贷产品,支持担保机构为科创企业增信。支持中国(西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进一步扩充专利预审服务受理领域,拓宽专利快速保护通道,为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支柱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西咸新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西安市秦创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秦创原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推进督导,建立秦创原建设议事协调机制和信息报送制度。加强秦创原服务队伍建设,设立西安市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统筹做好有关服务事项。

(二)加大财政投入。从2021年至2023年,每年投入2亿元,共计6亿元用于推进西安市秦创原重点园区、平台建设及项目支持。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设立秦创原种子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设立天使和成长基金。

(三)强化考核督查。全面承接省委、省政府秦创原考核指标,细化市级秦创原考核任务,明确任务分工,将秦创原工作纳入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开发区的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并建立动态监测和督查机制,定期开展评估检查。支持先行先试,建立容错免责机制。

(四)强化舆论宣传。加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工作宣传,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引导各级部门、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关注和支持秦创原建设,塑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敢于拼搏的良好形象,为秦创原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相关解读:

《西安市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年)》图解

2022年上半年西安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情况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