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十一五”规划科技发展中期评估报告

为确保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顺利实施,根据市发改委关于做好“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有关要求,现将“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执行情况评估汇报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21项综合性指标中,涉及科技事业发展的指标任务主要为财政科技投入预期性指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导向性指标两项内容。结合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指示精神,2006年初,我们编制《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重点从科技投入、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四个方面落实细化指标。目前,十一五规划经过两年多的实施,总体讲主要指标呈稳中增长态势,预期可望实现规划纲要指标任务。但形势任务比较严峻,压力较大。在十一五后期仍需加大工作力度,扭住目标,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05至07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39%、1.59%、1.17%,市本级为1.86%、2.32%、1.51%。08年全市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为1.43%,市本级将达到1.98%,年增长分别为0.26和0.47个百分点;

05至07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0.46亿元、117.7亿元、14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9%、8.0%、8.1%,年均增长0.1个百分点;

05至07年全市专利年度申请量分别为2950件、4172件、6768件,同比增长分别为34.09%、41.42%、62.2%。专利授权量分别为1280件、1772件、2529件,同比增长-5.88%、38.44%、42.72%。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266件、1325件、1886件,占总申请量的32.2%。07年我市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分别占全省申请量与授权量的79.6%和73.3%;

科技进步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较十五末49.7%增长1.3个百分点。

注:上述四类指标系《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个规划纲要》和《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1.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引导和科技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在确定十一五时期城市发展新的战略定位上,我市提出并采取措施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06年颁布实施了《西安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方案》,07年相继又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电子信息(软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指导性政策文件。成立高新技术产业推进领导小组,设立每年5000万元至1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筹集总额为8000万元的服务外包产业专项和1500万元的软件发展专项资金;高新区、经开区和航空基地也相应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扶持资金,实现了多部门联合推进的良好局面。

根据产业发展资源优势和配套需求,强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继成功引进德国英飞凌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之后,总投资2.5亿美元的美国美光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总投资2.55亿美元的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研发中心与集成电路生产设备项目、中兴通讯3G终端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基地等一大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项目纷纷落户西安,为在十一五期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十一五”两年多来,我市以集成电路、软件为主体的高新技术战略产业,以通信设备和新型电子元器件、医药、光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为主体的支柱产业,以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主体的潜力产业实现了突破和集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发展态势良好。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亿元,同比增长23.4%,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7.7亿元,同比增长17.2%,占GDP的比值达到8%。航空航天、通讯设备与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23亿元、119亿元、112亿元、110亿元;2007年产值708亿元,同比增长22.1%,增加值141亿元,同比增长19.8%,占GDP的比值达到8.1%。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软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成为我市高新技术领域四大产业,2007年产值分别达到148亿元、150亿元、140亿元、132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53亿,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0.2%,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以西飞、西电、陕重汽等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阵。

3.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并驾齐驱,“两区两基地”步入快速发展期。主导产业蓬勃发展,推进了我市构建起布局合理、特色凸现、相互支撑的“两区两基地”创新产业新区更快的发展。高新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四大产业为主导,连续多年保持了同比增长30%以上的发展势头,被列为最具竞争力的科技园区之一。2007年,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1850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工业总产值1175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工业增加值378亿元,同比增长35%;经开区以新材料、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为重点,不断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198亿元,同比增长39.4%,完成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同比增长38.6%;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形成“一基地四园区”的空间发展格局。2007年,新引进各类航空企业49家,完成内资6.54亿元、外资1327万美元。截至目前,航空基地的企业数量已达到112家,产业投资达70亿元,航空特色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2007年基地共有41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获得支持资金22629万元,对大飞机有重要支撑作用的8万吨模锻液压机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6108万元资金支持;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成为国内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民用航天产业基地。2007年基地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重点项目投资3.35亿元,合同引进资金20亿元,实际引进内资1.5亿元,实际引进外资800万元美金。目前,我市成为六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

(二)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长,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显现

1.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长。06-08年度,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分别为18959万元、23699万元、23618万元,分别当年占财政预算支出的1.59%、1.17%和1.43%。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创新发展战略的影响下,规划确定的财政科技投入指标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但08年全市财政预算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之2.6%的目标相差1.17个百分点,未来两年年均增长比例达到0.585%,这将对未来两年全市财政产生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区县财政科技投入比重较低且投入规模不均衡,个别区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仅占财政支出的0.09%。为改变这一现状,08年我市将区县财政科技投入纳入区县科技考核指标中,确保到2010年全市实现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达到2.6%。

2.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趋于合理。07年市级财政扶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发展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共投入财政资金1.1亿元,用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换代升级。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300万元,科学研发资金6000万元。研发资金投入企业达4409万元,占73.5%;支持主导产业发展资金占研发经费66.4%;支持科技富民、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新农村建设资金占研发资金19.1%;用于创新环境建设资金占16%;支持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引导专项资金占研发经费5.8%。

3.地方财政资金引导,争取国家省市共同支持局面形成。科技投入的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06年以来,全市科技计划项目共立项1026项,市财政资金投入16802万元,融集社会资金约19.15亿元,落实科技贷款67.35亿元。07年我市争取中省科技计划项目208项,资金支持19670万元,为市本级财政的1.8倍。其中国家科技项目110项,资金13848万元,省级科技计划立项98项,资金5822万元。

(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两年多来,完成“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试点城市”建设任务。积极支持构建产业发展研发平台,创新环境。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测试中心达160多家,技术转移、风险投资、技术咨询、科技评估等科技中介机构400余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0余家,拥有孵化场地面积达83万平方米,累计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1300余家。西安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西安光电子专业孵化器先后通过国家验收,相继成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06年7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专家组评估,成为我市继西安交大、西工大科技园之后,又一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07年全市产生的科技成果中,大学及科研院所占48%。06年10月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联合授予我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07年6月我市获评“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称号。

2. 加大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项目培育,经济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十一五”以来,以培育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项目为重点,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和成果转化计划项目29项,项目总投入42801万元,计划期内预计可实现产值175285万元,利税37255万元。加快了我市高新技术发展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向集群化、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以西安华讯微电子、西安山利软件、陕西新瑞阳等为代表的中小高新的技术科技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又一支新的支撑力量。培育科技创新龙头骨干企业,西安海天天线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智能天线产业化项目,是国际上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项目已作为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3G行业标准实施,使西安有望成为世界智能天线研发、生产中心之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的“MK系列钻机产业化”,对国家煤炭和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大意义,预期产值3亿元。西安西电变压器公司的“1000kv特高压并联电抗器”项目,属国内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唯一生产厂家,全面提升我国输变电制造业国产化水平及国际竞争力。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要求,陕重汽、法士特、比亚迪等大型汽车企业及30多家配套企业,形成了汽车电子、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在内的产业集群。西电公司依托国家电力建设重大工程,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强化自身研发能力,其直流输电成套技术和成套设备在三峡工程、西电东送等国内重大工程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支持西安鹏程“特高压开关壳体研制”、西安陕鼓动力“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压缩机组”等项目为代表,推动电力机械制造、汽车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产业链,促进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

3.知识产权(专利成果)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1+7”工程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列入今年我市立法计划,我市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强力提升。08年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总量及授权量分别达到4843件和1370件,同比增长150.7%和32.2%,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84.5%和74.1%。06年以来,专利发明占专利总数的比例达32.2%。位列全国前列。通过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每年确定25家企业列入培育计划予以支持。高新区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兴贸工程试点基地。06年我市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国家验收。

4.技术市场活跃,技术产权(成果)交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根据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导向,我市大力推动技术产权(成果)转移工作。2006年以来,我市获得技术贸易资格证的中介服务机构260多家,签订技术合同8489项,年均增长率达33.37%。技术合同交易总金额41.93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经过技术合同认定合计减免税收近1.2亿元。06、07年技术市场交易额分别为13.76亿元和18.86亿元。08年1月至6月签订技术合同1172项,技术交易额8.86亿元,完成全年(18亿元)的49.22%。交易中心成立以来,累计为中小科技企业及科技成果转化融资10亿多元,挂牌企业220多家,科技成果830多项,与我市技术产权市场有业务往来的投资人有100多家,建立了投资机构数据库,组织50多次投资论坛及推介会。高新区建立了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大厅,提供更为便捷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登记等十余项知识产权服务业务。西安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已受理省内外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仲裁委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鉴定近百件。

5.军民两用技术融合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按照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制机制,我们将军民融合科技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西安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06年起设立西安军民融合科技引导专项计划,重点选择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军工技术民用化或民用高新技术为国防配套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推广转化。两年共专项安排科研经费450万元,重点支持示范企业22家,设立西安军民两用技术电子元器件、光机电、航空技术、航天技术科技产业示范园4家。08年7月,总投资150亿元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落户西安,重点将发展高新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光电、化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此外,西安航海科技园、西安精细化工产业园等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也正在建设。

6.科技进步促进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要求,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做好农业科技示范。出台了《关于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指导意见》。十一五以来,实施农村科技富民专项60多项,支持户太、灞苑葡萄,灞桥樱桃、蓝田大银杏、阎良甜瓜、蔬菜、临潼石榴、周至猕猴桃、未央鲜桃等各类科技示范园50余家。2006年,市科技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我市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共同命名了8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基地,聘请了一批农业科技顾问。与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和市财政局等部门命名了首批24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300户,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围绕我市特色果品如猕猴桃、鲜食枣、大粒樱桃、葡萄、石榴及蔬菜,选育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25个,推广面积约150万亩,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3亿元以上。

(四)加强科技政策引导,积极营造创新环境。

1.科技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确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24个关键技术集群,凝练出了我市“十一五”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10大优先主题和8大科技重大专项。为全面实现全市科技大会和市委第十一次全会确立的五大目标和八大任务,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城市的决定》、《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科技政策,确立了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三步走”战略。同时还出台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西安市集成电路产业“十一五”发展实施意见》、《西安市软件产业“十一五”发展实施意见》等产业发展文件,为我市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建立顺应科技产业发展的科技计划“3+1”体系。按照我市科技工作“一个带动、两个机制、三个集成”的工作思路,构建“十一五”期间“3+1”科技计划体系。通过大力实施“585”科技创新工程,即在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理代农业、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社会发展5大重点领域,实施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农业高技术等8个重大专项,实施企业技术新工程、产学研合作促进工程、新农村建设促进工程、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引导工程和环境能力建设5大工程,加大科技进步与创新。新的计划体系强调计划设置与科技工作重点的对应性,加强联动和引导,促进资源整合。在产业集团项目、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生产示范、发展政策研究等方面主动组织策划一批重大项目。突出了重点,丰富了概念,解决了项目和资金分散问题。

三、十一五后期科技工作发展目标及思路

按照“一个带动、两个机制、三个集成”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585科技工程”,确保到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0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以上,专利申请量突破30000件,财政科技投入比重达到2.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全面完成《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指标和各项任务。

1.大力实施“585”科技工程,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 在5大重点领域,实施8大重点专项和5大重点工程,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力争形成8-10个具有自主产权的名牌产品,打造5-8个资产过百亿的创新型企业,新增2-3个聚集资源能力强的产业化基地。

2.大力开展民生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为重点,组织实施20-30个节能减排重点项目,为全市实现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5%,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中水回用率达到30%的目标做出科技贡献。围绕提高城市管理和减灾防灾的科技水平,开展重大疾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公共安全理论研究和平台开发。

3.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围绕贯彻落实《西安创新型企业试点实施方案》和《西安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和大学、研究机构技术转移能力。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企业牵头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到十一五末,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促进成熟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100亿元。

4.加强农业示范和工业引导,不断推进区县经济快速发展。继续实施“农村科技富民工程”,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以种植、养殖和精品农业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技术稳定成熟、市场前景看好、运行机制顺畅的重大科技项目,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园2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200家。实施区县工业科技引导工程,培育区县龙头企业20-30家。建设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等服务机构建设。开展技能培训,普及农业知识,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素质。

5.继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巩固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成果。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组织制定并认真贯彻《西安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西安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增设服务机构,培育人才队伍。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