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四化”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也是加快科技进步、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战略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按照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

西安是我国科技教育、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2002年西安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为中国最具创新竞争力的六个城市之一。全市现有各类科技机构66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检测中心41个。普通高等院校37所,其中全国重点大学9所,进入国家“22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6所,军事院校13所。各类院校共有各级重点学科430多个,博士授权学科点33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6个。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40万人,“两院”院士43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580余人。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0.92%,位居全国前列。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中心,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产业培育与平台建设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专利、标准化战略相结合,不断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整合科技资源、激活创新潜能的基础作用,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升、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全社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一)科技资源加速整合,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能力,根据国家科技部关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遵循政府调控、市场导向、体现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制定实施了“西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构筑“三大平台”、建设“四大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以创新研发为重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00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测试中心160多家。技术转移、风险投资、技术咨询、科技评估等科技中介机构400余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近50家。“十五”期间,我市加强了四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我市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相继获得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西安基地、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国家重大技术标准专项试点城市、国家科技兴贸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重要品牌。

(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十五”期间,我市共有987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其中市级奖励358项、省级奖励603项、国家级奖励26项。全市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0638件,累计授权专利达5531件,2005年发明专利申请超过1265件,同比增长54%。“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奖项上的六年空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的“百名院士亿元创业工程”吸引了近30名院士创新创业。“十五”以来,我市科技工作坚持以推进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和科技发展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激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业、加速科技产业化为抓手,形成了以西安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科技力量为依托,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支撑,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实施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00多项,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项目100多项,支持重点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项目50多个,培育、组建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200余家。

(三)自主创新充满活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的科技优势,加大市场配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力度,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内生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领域四大支柱产业,集成电路、软件产业发展潜力和吸纳外部资源的能力逐步增强,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161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阵。上市企业已达31家,其中13家高科技企业已在美国、新加坡和香港挂牌交易。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了结构合理、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作为全国5个重点建设高新区之一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技术创新、企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具备了较强的企业、项目、资金和人才等资源聚集能力,引领着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园区的宏伟目标奋进。

(四)科技进步成效显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到“十五”末,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7%。县域科技工作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的科技辐射和成果推广体系。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富民工程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程,推动了城市科技优势向郊县辐射、转移。社会事业科技进步获得较大进展,在人口卫生、资源环境、公共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对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我市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莲湖、碑林、新城、雁塔、未央、灞桥、长安、阎良、户县9个区县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县考核,碑林、雁塔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

二、指导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原则

认真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四化”理念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着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着眼西安科技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突出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速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引领和支撑。全面提高西安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速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突出集成创新。以打造西安自主品牌为目标,加强技术资源和创新成果的融合,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应用原始创新,加强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参与、吸纳集成创新成果培育名牌产品的能力。

推进重点跨越。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主线,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重点领域,发挥人才优势,整合创新资源,瞄准高端技术,突破地域局限,积极吸纳和承接国内外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集中力量,分类推进,通过有力的市场开拓和政策引导,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支撑主导产业。以加快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瞄准产品开发和产业链培育的现实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解决重大关键技术和公共应用技术,探索有效的市场供给机制,建立有效的创新扩散制度和政策体系,加速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的扩散应用。

引领科学发展。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速提升为根本,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解决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技术问题,创造科教实力雄厚、经济繁荣发达、人文精神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美好未来。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形成结构合理、组织完备、功能强大的西安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和拓展事业的基地、创新理念和创新体制机制聚集扩散的基地。初步建立创新型城市的组织构架、创新机能、投入机制和产业体系,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先进行列。

——科技投入。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R&D)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6%,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大中型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占5%以上。

——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扶持或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30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10家以上。争取20项国家和省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项目和产业基地,培育重大科技成果150项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的40%以上。

——产业发展。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50%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达到3︰45︰52。

——科技进步。到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显著提高。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中水利用率达到30%左右。

(三)主要任务

1.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创新研发体系,以企业孵化器、产业化基地和重点科技中介机构为骨干的创新服务体系,以重点军工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为依托的军民技术和产业创新融合体系。集中财力建设市级软件、通信产品检测开发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以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为基础,加强优势产业的集成创新,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支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以高新区创业研发园为龙头的企业孵化器集群建设,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

2.围绕支撑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创新成果和重大技术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集成电路、软件两个产业板块,形成通信设备与新型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三个产业集群,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两个产业生长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优势专用设备、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四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品牌,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和集团化发展态势。加强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名牌产品,打造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聚集资源能力强的产业化基地。

3.围绕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示范扩散。一是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围绕粮食、畜牧、蔬菜、果品四大产业,抓好关键技术攻关和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在新品种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实施“农村科技富民工程”,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精品农业为重点,实施技术成熟、有市场前景、运行机制好的重大项目。突出示范园示范效应,完善服务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支持,加快主要优势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化的科技应用。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建设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支持星火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创新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

4.围绕引领社会和谐发展,大力加强公共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一是针对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自然资源保护等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社会发展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为重点,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土地、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二是加强公共卫生科技发展。围绕重大疾病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检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开发。三是提高城市公共管理的科技水平,发展智能交通,建立和完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公共安全管理保障、预警和应急技术平台。

5.围绕增强科技竞争能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一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设,形成专利、商标、版权等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二是建立健全我市保护知识产权和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执法和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三是实施一个战略和知识产权七项工程: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及环境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工程、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工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程、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工程。大力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及水平,努力构筑西安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三、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

(一)重点领域

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立足西安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社会发展5大领域为重点,选择24个关键技术群,组织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加快十大科技产业基地建设。

1.高新技术

(1)集成电路:加强光传输芯片组、GPS芯片组、3G相关芯片、智能卡芯片模块、数字家电芯片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网络、通信、数据广播、全球定位系统、数字音视频编解码等芯片设计;(高压)模拟器件、数模混合器件、存储器、功率器件等制造和封测业;电控和光控IGBT生产线、照明器件封测线,各类强/弱电源管理模块、半导体设备等新型分立器件和支撑业。大力推进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加快重大国际引进生产项目建设。

(2)软件产业:加强以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和办公软件为核心的基础软件,以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家电、汽车电子为重点的应用软件开发。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信、智能交通、工业缝制设备、输变电设备、航空电子、汽车电子、数控机床、数字医疗等系统的嵌入式软件;工作流、信息安全、网络计算应用等产品以及面向旅游、能源、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大力加强西安软件园、西安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扩大软件出口规模。

(3)通信技术与设备: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和接入设备、微蜂窝基站、智能天线、下一代网络设备、宽带接入网设备、智能终端、射频识别、家庭网络设备,以及计算机设备等。大力加强西安通信设备产业基地建设。

(4)新型电子元器件:加强表面贴装元器件、光电子元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电子标签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射频连接器、厚膜电路、新型表面贴装元器件、半导体发光器件、热敏电阻、压敏电阻、汽车半导体器件及专用电子设备。大力加强西安新型元器件产业基地、西安军工电子产业基地建设。

(5)光机电一体化:重点发展智能化仪器仪表,高性能传感器,光电集成器件,先进扫描成像系统、测井系统等;空调压缩机、模糊变频控制系统等;快速成型及制造设备、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喷气织机控制系统等;数字化变电仪器、电站自动化系统、柔性输变电系统新型装置等。

(6)生物医药:加强新型抗生素、抗肿瘤制剂、靶向制剂、抗艾滋病药、重大传染性疾病疫苗、试剂盒、生物芯片等研发。支持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基因芯片、组织芯片、蛋白芯片、疫苗、中草药品质改良。重点发展新型中药和中药新剂型、中药有效单体成份提取、道地药材中间体开发;数字化医疗设备、新型医疗器械等。大力加强西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安医药出口基地建设。

(7)新材料:加强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高纯金属材料、超细金属材料、新型金属箔材及异型材、非晶、单晶合金、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特种粉末及粉末冶金制品、无机电子材料、光学纤维、特种合成纤维 、特种橡胶及阻尼材料、液晶材料、新型精细化工产品、生物医学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绝缘、隔热材料等研发。重点发展超导材料、铌钛合金、镁合金、钼制品等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陶瓷基复合材料、先进电瓷等非金属材料产业;精细化工、液晶材料等高分子材料产业。大力加强西安新材料产业基地、西安纳米产业基地建设。

(8)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加强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技术、热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太阳能热电转化、高效低成本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系统和材料产业,以及炼油成套设备绿色技术和清洁工艺。

2.装备制造

(9)航空航天装备:加强新型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导弹发动机技术、卫星有效载荷及卫星地面系统核心技术、飞机零部件和航空相关设备、增雨防雹火箭系统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支线客机、通用飞机、大中型航空发动机、飞机零部件制造、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等产品。大力加强阎良航空产业基地、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

(10)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加强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技术、大马力系列重型汽车变速器、车桥技术、汽车安全、汽车电子、汽车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重型载货汽车、大型客车、轿车、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器、汽车专用电子设备等产品。

(11)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集成微电子技术、材料技术、软件技术,加强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设计制造、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设计制造、低压电器现场总线技术、输变电设备小型化、智能化等重大项目研发。重点发展高中低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加快研制生产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

(12)专用和通用设备:加强精密成型加工技术、采用三元流技术的高效节能型设备制造技术、高效节能型绿色空调压缩机生产技术、大型高炉用轴流压缩机关键技术、高效换热设备、能量回收透平装置、无油及新特种工业缝纫机技术等项目研发。重点发展大型鼓风机、低速风机、大型道路工程机械成套装备、重型机器成套设备及高精度带材轧制设备、无油特种工业缝纫、机电一体化缝纫设备、印刷包装设备、数控机床等产品。

3.农业与农村经济

(13)种植业:加快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加强良种规模化繁育、种子综合加工、果品蔬菜优质高效无公害标准化全季节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农产品质量监控、重大病虫害防控、生产过程气象灾害防控技术等研发。推动周至20万亩猕猴桃、阎良10万亩无公害蔬菜、灞桥、高陵等区县5万亩设施蔬菜、秦岭北麓5万亩有机蔬菜、雁塔、周至、长安等区县20万亩苗木花卉等产业的发展。

(14)养殖业:加强优质高效饲料加工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禽高效清洁养殖技术、养殖区污染监测、环境标准与防控治理技术等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禽畜、水产和特种养殖业,促进临潼10万头奶牛、周至、蓝田20万头黄牛等产业发展。

(15)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粮油绿色储运技术、鲜活农产品保鲜技术、高质量果蔬浓缩汁、功能饮料、冻干食品、脱水蔬菜、优质乳品、肉品及畜禽副产品综合加工技术研究开发。重点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果汁、果酱、果粉、果酒和膨化果品,变性淀粉、柠檬酸、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

(16)农业资源与环境: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和农产品病虫害的普查,加强土壤质量演变与持续利用技术、农田生态系统过程控制技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污染农田生物修复技术、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大力推进“绿色家园”、“生态家园”工程,加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应用技术、秦岭北麓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大绿工程林下复合经营技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城郊区县推广天然林病虫害和危险性生物防治技术、旱作农业技术和水土保持技术和绿化苗木新品种;在秦岭北麓重点推广以新型沼气池建造技术为核心的果沼一体化技术、设施沼气一体化技术。

4.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17)旅游业:以打造唐城长安旅游板块、临潼秦唐旅游板块、古都遗址旅游板块、秦岭生态旅游板块为重点,支持旅游服务标准化、旅游管理信息化相关技术研究,加强现代博物馆信息数字化技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旅游情景产品、基于网络技术的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旅游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建设等研发及应用,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的旅游纪念品。

(18)文物遗产保护:加强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文化遗产、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库技术、遗址开发与保护技术研究,重点加强古都保护和实施皇城复兴计划的关键技术研究。

(19)文化产业:开展基于下一代网络教育传媒、远程图书馆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与运用,加强面向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和广播电视事业、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开发文娱动漫产品、数字内容产品,重点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创意产业。

(20)现代服务业:加强金融、物流、网络教育、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商务流程外包(BPO)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网络软件平台及应用支撑软件等技术研发。重点开发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教育、广播影视等信息服务技术,数据采集标准化、金融信息安全、信用评估标准等金融服务技术,关键基础数据共享技术、实物“可视化”技术、商业服务网络技术等电子政务技术,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智能化运输系统、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技术。

5.社会发展

(21)人口与健康:重视围产医学相关技术研究,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非传染性疾病与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技术研究;建立完善SARS、人类禽流感等突发、新发传染病的预警应急系统,建立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监测预警机制和预测体系;开展肝癌、肺癌等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综合防治研究;搞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研究。

(22)公共卫生: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医疗救治资源管理系统等,提高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开展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系统、食品安全HACCP技术与西安境内的检验检疫关键技术、重大传染病流行规律与传播机制研究,加强相关疫苗的研制开发。

(23)生态与环境: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城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等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重点研究秦岭北麓生态修复与保护、主要河流生态与污染治理、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城市水循环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建筑节能、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等关键技术。

(24)城市公共管理:在城市交通领域,加强西安快速公交线网交通规划及公交智能交通系统及技术开发;研究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和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制定基于智能交通的城市交通评估系统及评估方法。在公共安全领域,加强城市灾害预测、重大事故预警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包括重大事故灾害标准化应急体系关键技术,脆弱性场所与人群的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技术;食品卫生质量监测控制技术研究,食品的新污染因素的监测技术,食品卫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开发现场速测新技术;人畜共患病发生规律及防治诊断技术研究。

在城市信息化技术方面,开发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市多维建筑与模拟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技术、城市应急和联动服务技术等。

(二)重大专项

整合优势资源,突出集成创新,以形成西安战略产业和自主品牌、提升科技发展能力为目标,确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农业高技术等8个重大专项。力争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取得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突破,解决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1.电子信息关键技术与重大项目研发:新型分立器件及面向网络、通信的专用芯片;集成电路生产、测试支撑设备及基础材料。8英寸以上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线建设;西安国际软件园平台建设;交通、能源等行业应用软件;制造业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基于TD-SCDMA的核心网和相关设备;下一代网络设备;汽车电子装置及新型元器件等。

2.航空航天关键民用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新型涡扇支线飞机关键技术,大型运输机关键技术,飞行器动力技术和机载设备关键技术,天基信息网络与安全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研究开发。支持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工程化,雷达电子产品系列化,液力变矩器、特种泵等重大项目。

3.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与重大项目研发:支持应用于疾病诊断、新药开发等领域的生物芯片、重要疫苗等技术攻关和新药开发,支持人血代用品、组织工程、胶原蛋白、脂制体等技术和产品开发。加强中药创新药研发,利用药用新辅料研制微囊、毫微囊、微球、脂质体、透皮吸收等新药剂型;加强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技术、超微粉碎技术、新吸附技术、膜分离和浓缩技术等重要生产技术、天然药物提取技术等研究开发。

4.农业高技术应用研发:加强新品种选育与良种快繁、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效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等关键应用技术研发。支持以转基因、酶工程、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加强主要农作物育种和高效生产、畜牧水产育种及健康养殖和疫病控制、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应用开发。支持利用网络技术、3S技术建立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管理系统等农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研发。

5.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研发:加强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研究,推进重点行业建立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支持实施客户关系管理(CRM)、供需链管理(SCM)、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及配送等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对流程制造行业典型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分布式集成控制、管控集成等生产过程自动化关键技术;制造业企业实施内部设计、管理、控制系统的CIMS工程等。

6.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与产品研发:积极争取“国家级西安军民两用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完善军民两用技术专业孵化器服务功能。围绕电子、航空、航天、机械、新材料五大领域,建立军民融合的生产体系,重点开展军工关键电子元器件、部件生产,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技术开发与应用,民用航空器开发与生产。“十一五”期间,转化20项重大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孵化20家军民两用技术企业,培育10家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军民两用技术骨干企业。

7.生态环境与节能技术研发:加强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技术、城市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技术、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监测技术、工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及城市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等研究和应用开发与推广。重点支持城市垃圾发电站、秸秆发电相关技术、太阳能电池组件、地热能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建筑应用技术研发与集成。

8.科技能力与产业化支撑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在信息、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扶持和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在知识产权服务、管理咨询、中介服务、信息化建设、专业测试与行业检测等领域,培育和建设一批服务机构,支持一批专业孵化器建设。完善科技发展条件平台,构建研究试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体系。完善科技产业支撑平台,支持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西安基地、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西安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西安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西安通信设备产业化基地等产业发展支撑平台建设。

四、主要措施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支持和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整合科技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企业牵头实施的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科技成果向企业开放的网络体系。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与工程化平台。

2.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的骨干与引领作用。加强信息沟通与合作对接,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技术、人才、项目合作平台。加强规划、土地等政策扶持,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集成创新中的独特优势,以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为基地,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发展产业创新联盟。

3.建立协调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建立政府和行业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科技项目评审要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和鼓励创新的原则。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加大对知识产权、创新人才、产业发展的激励导向。建立和完善科技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管理与监督。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激励创新环境

1.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当年抵扣不足的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加大对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两年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制定和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其它科技中介机构的税收扶持政策。

2.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制度。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逐步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和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产品,逐步提高政府采购本市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比例。本市高新技术企业首次投放市场、且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产品,符合政府采购产品目录和技术标准的,实行政府首购。

3.建立和完善加快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完善和落实创业投资、技术产权交易、科技中介机构、创新平台建设等配套政策,加大激励科技成果转化、体现技术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力度,创造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三)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

1.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陕西省市(区、县)科技进步考核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确保市(区、县)科技三项费占本级财政预算的比例不低于1%。不断提高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到2010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6%。

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充分利用政府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提供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融资担保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贷款担保方式,探索以专利和科技成果等知识产权为抵押贷款等新型金融机制,创新科技投融资模式。

3.发展多元化的创新投资业。对主要投资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前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完善创业投资业发展环境,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国际资本发展创业投资,大力吸引海外创业投资。探索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有限合伙制、基金等新型运作方式,培育职业风险投资家和风险投资经理人。拓展和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立非上市中小型股份制科技企业流通渠道。

(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打造“第一资源”高地

1.加强人才培养,激励人才发展。发挥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实施创新型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培育计划,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三个国家级软件学院、两个国家集成电路软件人才基地为依托,实施“集成电路、软件人才培养工程”,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建立有效的新型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从2006年起,政府设立“西安市杰出科技人才奖励基金”,重奖为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人才。

2.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吸纳国际科技资源,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目标,与国际著名大学、研究机构、跨国公司开展技术经济合作与交流,组织国际科技展览、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科技论坛,促进国际知名企业在我市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我市创办科技企业,引进国际著名科技中介机构到我市投资发展。制定“十一五”吸引海外人才规划和优惠政策,设立种子基金,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创业计划”等专项行动,支持100名以上优秀留学人才和高端科技人才在我市创新创业,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企业家。加快推进“百名院士亿元创业工程”,到2010年,力争吸引60个以上自主创新项目落户高新区。

3.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培育,完善科普展馆、科普信息网络等公共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使科普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广泛应用。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崇尚竞争,激情昂扬、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使科技工作者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宏伟事业,努力追求科技创新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