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学技术局2023年度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破题之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通落实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决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牢固树立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中省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四新要求,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做好“双中心”、做优“秦创原”、做强“硬科技”,持续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建设提供强大引擎。

总体奋斗目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超过13000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在2500亿元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600项,累计培育技术转移人才2500名以上。市、区县两级特派员达到550名,实现全市涉农行政村特派员服务全覆盖。

一、牢固树立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谋划科技创新发展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纳入领导班子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梳理形成任务清单,逐项夯实责任,推动落地见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技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2.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安全工作落实。发挥协调机制牵头作用,制定实施方案,夯实工作责任,深入学习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安全党组责任制。加强科研诚信监督,专家智库建设,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预警监测和风险评估,有效防控科技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推进科技伦理治理工作,完善分层分类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二、抢抓机遇促发展,全面筹划启动“双中心”建设

3.加快推进“双中心”设计规划。制定出台行动计划,协同推进“双中心+秦创原”建设。推进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一核两翼”(丝路科学城、中国西部创新港和长安大学城)和科技创新中心“一核一圈一带”(丝路科学城、以西安都市圈为中心的协同创新生态圈、丝路科技创新合作带)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建设空天动力未来产业科技园,加强战略科技平台与成果转化平台贯通协同,打造硬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衍生地和顶尖人才首选地。

4.争创建设国家级重大平台项目。按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要求,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推进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聚变、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尽快落地。在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技术、能源、材料等领域争取陕西实验室在西安布局。

5.打造高水平实验室建设集群。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支持驻市陕西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高校院所、龙头骨干企业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重组。支持驻市“双一流”高校平台建设,依托国家一流学科,联合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依托西安城市发展集团,支持长安先导实验室建设。

三、深化全域秦创原建设,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6.加速推进总窗口“由势转能”。加快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沣西成果转化“加速器”总基地和泾河两链融合“促进器”示范基地建设。建好用活秦创原“三池”“三个大市场”(人才、资金、专利池,科技、人才、资本大市场)。全年累计建设“三器”示范平台150个,建成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研发平台100个;打造一批两链融合“促进器”示范基地,布局一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10个秦创原总窗口协同创新基地。

7.推动全域秦创原向纵深发展。支持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加快莲湖区大庆智路、新城区幸福林带秦创智谷规划建设。推动曲江新区西安文化科技创业城产业园、浐灞生态区陕西科技创新谷和亚马逊云科技联合创新中心、灞桥区高新纤维材料应用研发基地、临潼区天锦机电高压电器装备研制、富阎融合双创园等建设,支持各区县、开发区形成“主导产业+科技赋能”发展模式。

8.完善秦创原工作推进保障措施。召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议,加强任务考核和压力传导,确保各项任务顺利落实到位。强化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与秦创原重点任务的统筹协调,坚持一体筹划,合力推进。多措并举持续加大对秦创原建设成效的报道宣传。编制《西安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白皮书》,形成秦创原建设体系化、理论化成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广秦创原模式。

四、强化硬科技赋能,推动“双链”深度融合

9.支撑做强科技产业集群。健全产业研发支撑体系,鼓励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以国家、省、市各类创新平台为依托,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支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支持航天基地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先进计算机产业园、荣耀科学园建设。支持经开区深化西北有色院2.0模式,推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化高地建设,力争建设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

10.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加快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紧扣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打造融合技术、产业、场景、规则的一流人工智能生态。加强人工智能产业链提升工作,推进重大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的研发及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选择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上下游骨干企业。围绕绿色能源、光子、量子科技、类脑智能、元宇宙等前沿领域,探索实施一批优质科技创新项目。

11.加速产业链式创新技术供给。围绕全市19条重点产业链,设立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专项,重点支持全市支柱企业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支持校企联合开展面向市场的应用性攻关,组织1000名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依托各区县、开发区、西咸新区举办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接活动100场次,参与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600项,累计培育市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家。

五、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快速壮大科技企业集群

12.实施科创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打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梯队培育链条。落实落细《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持续挖掘企业技术需求,研究出台强化企业技术需求相关政策措施。聚焦人工智能和增材制造产业,组建科研创新服务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精准挖掘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紧盯国家和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组织高校院所、科技企业、高水平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踊跃“揭榜挂帅”。

13.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企业研发投入奖补等惠企政策。加快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培育壮大一批以隆基、比亚迪等行业龙头为代表的创新型示范企业,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40%以上。引导行业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各类创新载体,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推动光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支持西安光机所、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建设中试平台。支持西北有色院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六、深化“三项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14.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经验。在全市高校院所中持续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单位根据自身条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改革。读懂用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集中推进西咸新区“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等试点任务。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立“军令状”制、科研经费包干制,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放权赋能,持续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

15.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落实《西安市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实施意见》,建立技术转移人才“星级制”评价标准,开展金牌技术经理人评选表彰工作。新增培育技术转移人才1200名,组建市级以上“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50支,培训科技经纪人400人次以上。加大创新创业导师等“新双创”人才培育力度。支持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机构。

16.持续强化科技大市场功能。强化科技大市场与总窗口协同创新基地、陕投e站联动共建,推动创新要素资源开放共享。

支持西安科技大市场与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及人才培养平台合作,开展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打造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做大技术转移人才基数。

七、构建金融服务体系,深化科技金融有机融合

17.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全市“科技+金融”服务工作体系,建设一批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站、科技金融服务示范支行。探索建立技术产权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全市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票据化)工作,推广“技术交易信用贷”“无形资产质押贷”等信贷模式,进一步创新科创企业信用贷款模式。公开招聘全国知名市场化管理机构运营,完善基金生态,对全市重点产业链实施强链、补链,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18.发挥科技基金引领示范作用。用好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基金西安子基金、秦创原春种基金,争取中国投资保险基金落户西安,重点服务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降低政府引导基金准入门槛,联合社会资本建立专业化子基金。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抗风险能力强的制度优势,积极投资具有广阔前景但风险较大的前沿技术。

八、全方位引育用人才,全面提升人才队伍建设

19.搭建平台引聚人才。坚持以高能级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以高质量成果支撑高水平创新。优化外专人才引育用留,全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0名,认定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海外科技交流合作工作站。开展“秦英荟”学子回归活动,每年向国内“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发出邀请,宣传西安引育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大学生和青年人才来西安创新、创造、创业。

20.营造环境培育人才。建立全球一流人才服务生态,高标准规划建设西安国际人才港、青年人才交流中心、“一带一路”人才战略发展研究中心,支持西安人才集团发展,建设人才服务“云平台”。落实《加强人才工作助推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点推行人才“举荐制”。对标国内先进城市,优化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流程。按照“五减”要求,在办理环节、办结时限等方面提速减碍,推动外国专家服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九、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21.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高标准办好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西安国际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等赛事峰会,参与举办秦创原发展论坛,用好丝博会、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等活动,聚力打造“秦创原+硬科技”城市品牌。

22.持续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围绕全市产业布局积极开展科技招商、校友招商。大力引进外资研发中心,积极配置土地、人才、金融等要素,鼓励外资研发中心与我市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落实《西安市秦创原招商引资工作行动方案》,推进先进制造业、集成电路、汽车、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链式招商。在粤港澳、长三角等区域开展秦创原政策推介,扩大秦创原影响力。

23.推进区域联合创新驱动。以西咸新区为支撑,形成年度任务清单,推进西安、咸阳两市科技项目共同征集、高端人才共同培育、产学研活动联合举办等。加强与中关村、张江高新区、苏南自创区等创新活跃地区的对接,在科技招商、成果转化、科创服务、科技金融等方面开展合作。设立“西安科创中心(深圳)飞地孵化器”,依托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采用“政府+高校+专业机构”的模式市场化运营,推动两地优势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十、加强民生领域科技攻关,推进科技强农惠民

24.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继续实施“两链”融合育种专项,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和农业集成技术创新。加大对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孵化带动的支持力度,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实施西安市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市、区县两级特派员达到550名,实现129个涉农镇街特派员工作联络站全覆盖,1602个涉农行政村特派员服务全覆盖。

25.开展全员全域科普行动。贯彻落实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出台《西安市科普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完善全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科普基地建设。依托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等统筹组织举办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各类创新主体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增强全社会科普意识。

26.促进科技创新惠及民生。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科技创新,加强空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技术研发,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围绕传染性疾病防控、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等方面,开展医工融合、智慧医疗、生物安全、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科研攻关。推动生物技术、中药在感染性疾病发病机理、疫苗药物研发、防御治疗、康养产品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

十一、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全面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27.突出抓好党组织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深入开展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活动。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和请示报告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推动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以高水平党建引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28.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培养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严格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加强干部日常考评。不断增强高素质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经常性监督,不断增强管理监督实效。

29.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完善机关制度建设,提升机关效能。推动机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升政务公开水平。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落实市委《关于推进清廉西安建设的工作方案》,推进清廉机关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制度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堵塞权力运行的漏洞,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