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度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突破起势的一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决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双中心”)为牵引,以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支撑,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抓手,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体奋斗目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超过16000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600项,累计培育技术转移人才3800名以上。市、区县两级科技特派员达到600名,实现全市涉农行政村全覆盖。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

1.强化政治引领。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一以贯之抓好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和调研成果转化运用,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带领全体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意识形态监管体系,管控好意识形态阵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高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2.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要件”抓落实,持续完善传达学习、研究部署、推进落实、督促检查、报告情况等全链条工作流程和闭环工作机制,以实际行动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转化工作。

3.规范强化党建工作。贯彻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用好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层层压实党建工作责任,推动落实基层党组织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四强”党支部目标,扎实抓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抓好党员教育培训,打牢发挥“两个作用”基础。挖掘宣传“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大力抓好“四下基层”,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努力创建有科技特色的党建示范点,抓好群团工作。

二、聚焦“双中心”建设,加快在成形起势上实现新突破

4.强化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统筹协调。更大力度争取国家层面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出台“西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研究制定《西安市加快推进硬科技产业化发展实施细则》,印发《“双中心”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建立“双中心”实体化推进工作机制,鼓励各区县、开发区结合自身禀赋和产业布局,设立形式多样的实体机构,共同推进“双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5.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项目主体完工,力争分子医学转化中心、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开工建设,争取电磁驱动聚变装置可研获批,推动地环所项目搬迁。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承建单位,联合探索“沿途下蛋”机制。推动国家超算(西安)中心、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服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龙头企业等科学研究及产业化项目20个以上。

6.建设高能级实验室体系。积极融入国家实验室“核心+基地+网络”体系,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基地和网络节点。支持驻市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力争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8家。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推进新材料陕西实验室启动建设,配合筹建光子陕西实验室,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领域,全年新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30家。

7.打造协同创新平台集群。强化市场需求牵引,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人才引育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产业技术供给。围绕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增材制造、智能终端、光子、氢能和储能、无人机、传感器等产业领域,鼓励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加速成果产业化。

三、构建协同发展格局,推进秦创原建设由势转能

8.提升秦创原协同创新效能。高标准落实秦创原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完善全市秦创原政策包体系,加强秦创原指标监测分析,规范“秦创原”冠名管理。着眼推动创新要素高效集聚和优化配置,聚焦新材料、氢能与储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新领域新赛道,筹划支持培育、建设一批西安市秦创原创新发展示范区,申请建设省级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集聚区。强化“一总两带多园区”协同创新,支持总窗口和各市(区)共建协同创新平台等,加大数据平台开放共享。

9.推动全域秦创原纵深发展。支持高新区建设“双中心”核心承载区,支持经开区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推动航天基地持续提升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带动效应,支持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提质增效,支持雁塔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算力扩容,支持未央区秦创原·西安未央武德路创新街区建设,支持阎良区(航空基地)升级西安航空大数据中心,推进浐灞国际港数字科创产业基地建设。

10.深化市校深度融合发展。支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深度参与和融入“双中心”建设,形成校地共建“双中心”模式。坚持特色化、产业化、差异化定位,制定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推动落地转化成果项目不少于50个、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00家。四、突出产业创新引领,推动“双链”深度融合11.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聚焦

全市重点产业链发展的技术短板和关键环节开展集群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一批技术(产品)进口替代。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全年实施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集群项目不少于20项,“揭榜挂帅”项目不少于10项。

1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全市研发投入服务体系建设,帮助企业进一步规范研发活动,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打造高附加值和有市场竞争力的终端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清单化推进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年内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3000万家、16000万家,新增200家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引导行业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各类创新载体,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

13.加快完成优势产业布局。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升级改造,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链主”及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和推动开放应用场景,实施20项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纵深推进新一代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分类梳理未来产业领域代表企业,制定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精准支持政策。积极搭建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和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支持西咸新区建设无人机、氢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聚集区,支持高新区建设未来光子、新一代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未来产业聚集区,支持经开区建设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聚集区。

五、持续深化“三项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4.持续激发改革创新活力。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落实“十条措施”,推动实施“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等措施,进一步释放创新潜力。开展秦创原“梧桐树科转行动”,不断完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举办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100场,参与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600项。

15.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推广“实验室+产业化公司”模式,转化一批先进成果。鼓励龙头企业、大院大所围绕产业化前景较好的重点领域,建成5个开放共享、功能完备的中试平台(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支持组建一批“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实施核心技术攻关、产品开发等创新活动。

16.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充分激发技术经理人(科技经纪人)搭建技术与市场的“鹊桥”作用,深入挖掘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和企业的各类服务需求,推动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育工作,完善技术经理人培育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累计培育技术转移人才3800名以上。探索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构建技术转移的创新对接平台。举办技术经理人论坛和研讨交流活动,建立西安市技术转移人才管理数据库,开展分级分类管理,出台西安市技术经理人培育管理相关措施。

六、推动科创生态优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17.推进科技金融有机结合。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期科技企业,不断优化科技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体系。做大技术交易信用贷规模,开展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票据化)试点工作,助力科技企业“凭技融资”。探索建立西安市技术产权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资源,向各类主体精准发布技术、资金、政策等供需信息。探索开展“先投后股”试点工作,支持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创业企业。

18.加快引育科技人才团队。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实施方案》,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到基层和企业开展科技咨询、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吸引聚集人才优势,推行“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校招共用”引才新机制。优化海外人才引育用留,培育一批优质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实施一批高质量出国(境)培训项目。建设海归人才数据库和海外人才服务阵地,举办海外人才交流活动,提升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联办”服务效能,营造宣传人才、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社会氛围。

19.巩固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认定一批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及“中国—中亚峰会涉西安成果任务”落实。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及绩效考核,扩大对外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合作的水平。统筹布局海外创新中心和海外创业中心等离岸平台,吸引国外项目、人才等走进来,推广技术、产品等走出去,布局更多全球创新网络的海外创新创业服务支点。

20.加强全方位创新协作。推进西安—咸阳创新驱动发展一体化,强化西安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和区域协同创新,确定工作要点,清单化落细落实。加强与深圳、广州、武汉、成都、南京、合肥等城市合作交流,开展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建好用好欧亚经济综合园、中欧产融创新中心等国际合作园区,推进中白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办好中国创新挑战赛、中国机器人大赛、西安国际创业大赛等“科创西安”品牌活动,推动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提升影响力。

21.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推进《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开展《西安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立法前调研,依法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加大科技宣传工作力度,开展好专题宣传和政策宣讲。完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建立联合惩戒工作机制,坚决遏制不端行为、净化科研环境。推进科技伦理治理工作,完善分层分类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七、加强民生科技攻关,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22.推进科技惠农富民。围绕治污减霾、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应急救援、政法科技、禁毒戒毒等社会民生领域,支持开展创新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示范,实施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示范项目10项以上。针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围绕粮食生产、特色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技术难题和短板,精准凝练研究课题20项以上。聚焦优势特色临床学科、重大疾病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等公共卫生研究,开展医工融合、智慧医疗、生物安全、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科研攻关,布局搭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

23.精准实施科技招商。深入推进“三个年活动”,扎实开展精准化、专业化招商,深入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组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科技交流与会展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院所设立研发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生产基地。鼓励校友通过直接投资或介绍企业投资的形式,参与我市招商引资工作。

24.加大科普推动力度。围绕打造“科普西安”品牌,加大重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组织开展2024年西安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激发全社会开展科普活力,开展优秀科普作品创作和组织“科普西安”品牌活动,支持原创科普图书、科普微电影的创作与出版,运营好“创新西安”“科普西安”公众号和抖音号,广泛传播科学理念与科学价值,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

八、全面加强作风建设,锤炼科技干部队伍

2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结合本轮机构改革,进一步捋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树立鲜明选人用人导向,加大优秀干部选拔培养力度,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三项机制”作用,引导干部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创新突破。强化干部政治训练、能力训练、实践历练,举办“双中心”专题培训班以及“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专题研讨班,持续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着力锻造“政治能力强、业务水平精、履职尽责好”的干部队伍。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人员服务工作。

26.锤炼优良工作作风。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不断增强高素质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经常性监督,不断增强管理监督实效。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用好政策工具箱,打好服务组合拳,深入一线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为创新主体解难题、鼓干劲、强信心。

27.强化“清廉机关”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问题。教育党员经常对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加强自身规范,扎实推进“模范机关、清廉机关、文明机关”建设。加强监督、执纪和问责,一体推进“三不腐”建设,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