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科学研究 | 韩丽娜:西安城市品质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

- 导语 -

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丝路科创中心建设,市科技局按年度征集软科学研究项目,组织高校院所专家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对策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对政府决策具有支撑作用的研究成果,我们将陆续编发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供大家学习交流。【发布内容属学术交流探讨,不代表本局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韩丽娜:民盟盟员,工学博士,教授,西安石油大学硕士生导师,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师。

主要从事决策支持、数据信息分析与处理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完成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主持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完成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多项,主持完成2020年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课题1项。兼任陕西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专家库成员。曾获2013渭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年咸阳市新世纪学术带头人、第五届咸阳青年科技奖、2020年民盟陕西省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本文摘要】

西安市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十四五”的总体目标下,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不仅有助于提高西安与周边城市的竞争力,更能体现城市特色,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分布。

课题通过对西安城市品质现状统计数据分析,总结出西安城市品质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安城市品质的基本内涵、建设“西安城市品质”的基本思路;最后从建设“生态文明”、凝练“城市精神”、凸显“古都底蕴”、传承“团结奋斗精神”、彰显“文化自信”、落实“以人文本”、抓住“十四运”契机等七个方面给出提升“西安城市品质”的建议。

【关键词】

城市精神;古都底蕴;文化自信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城市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的家园,随着西咸新区划入西安市行政区,大西安的行政区划面积达到了10745平方公里。西安城市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到2021年,西安城市竞争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位显著提升,西安城市集聚力、辐射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随着西安城市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公众对城市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不仅关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提高,也关注价值实现等精神生活的丰富。提升城市品质不仅成为新的迫切需求,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求,不仅能满足和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也推动了城市改革的发展。城市是具有完整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的区域和社会单元,因此本课题研究以西安城市为切入点,研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定的建议和思路。通过项目研究,能够为其他城市品质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二、“西安城市品质”的基本内涵

西安是一个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和人才集聚度较高、创新力竞争力优势明显的省会城市,“品质西安”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西安市政府2016年的工作报告中,为了达到品质西安这一要求,不仅要从改善外在物质层面出发,还必须挖掘 “品质城市”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才可能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纳优质资源要素,辐射带动全省的经济发展。“城市品质”概念包括了产业经济、历史文化、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公民素养等要素,是城市内部各要素集成经过长期发展和积淀而形成的综合形态反映。

通过查阅整理大量资料,结合西安城市的特点,确定适合西安品质城市发展的内涵。

(一)城市、社会、个人层面

1.城市层面

西安城市品质包括城市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等。

2.社会层面

西安城市品质包括城市的保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

3.个人层面

西安城市品质应该考虑居住环境、事业环境、游玩环境等等。

(二)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生活五大品质方面

1.西安城市的经济品质

包括经济整体水平,经济发展前景,投资和创业环境,就业和发展机会。

2.西安城市的文化品质

包括饮食文化,手工艺文化,语言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传统习俗文化,艺术文化。

3.西安城市的环境品质

包括城市绿化状况,城市清洁状况,市民环保意识等。

4.西安城市的社会品质

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社会诚信状况,社会公平状况,社会意识等。

5.西安城市的生活品质

包括住房状况,小区基础设施,商业服务水平,医疗设施及水平,教育设施及水平,文化体育设施,交通畅通程度,出行便利程度等。

图片

三、“西安城市品质”建设基本思路

(一)保护“自然生态”,打造青山绿水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主席也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因此只有将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市”之路,生态经济蓬勃发展,生态环境日益优化,西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显著提升。只有城市的“绿水青山”,才能实现西安的“金山银山”。

(二)突出特色,凝练“西安城市精神”

城市品质可理解为反映城市内在的精神品位和反映城市本质质量的统一体,精神品位需要依赖城市质量去提升,城市质量需要高品位的市民去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哲学大师斯宾格勒说:“将一座城市和一个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和前行的源动力。因此振兴大西安,不仅要丰富物质层面的西安形象,更要突出特色,彰显精神层面、价值层面的西安魅力,即塑造大西安的人文城市精神。西安城市精神从“承古开新、开放包容、勤奋进取、文明诚信”,到“华夏故都、山水之城”,但一直未有统一的辨识度较高的、耳熟能详的城市精神标识,因此必须尽快明确当代城市精神内涵,形成反映西安文化特质、当代价值、未来方向的具有高辨识度和排他性的口号形象。

(三)强调“以人为本”,体现“生态文明”,寻求自然环境品质和社会人文环境品质整体优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冲突也日益凸显。城市唯有进行与经济相发展、民生相协调的生态保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城市唯有走天人合一、人天协调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体现“生态文明”,否则,虽有绿水青山、鱼翔浅底,却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只能说有“生态”,无“文明”可言。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坚持以维护环境权益为核心,确保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和环境舒适,又要兼顾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尊重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尊重和保护原住民对自然资源的传统权利,尊重生态平衡,落实野生动物的致害预防和补偿机制,最终达到文明与自然联系起来,将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视为一个耦合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维护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在复合系统中的供需平衡,寻求自然物质环境品质和社会人文环境品质整体优化。

四、“西安城市品质”建设建议与措施

(一)打造山水城市,建设“生态文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就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城市公共空间为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社交、健身等需求,提供了公共场所,是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相关项目的建设必须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多做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考量与实践。加大生态城市建设力度,重点做好“绿”“水”两篇文章,多途径拓展绿色空间,充分考虑便捷、亲近、科学性和特色化,在社区周边、主干道旁,因地适宜的建设儿童公园、湿地公园、口袋公园、健康步道公园和广场等,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增添新亮点;深入开展市容环境整治,营造更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

(二)树立“西安形象”,凝练“城市精神”

西安市委市政府充分调研和分析西安的城市定位和宣传策略,将一系列战略思考与美好憧憬凝练为建设“美丽西安”,树立“西安形象”,这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西安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战略抉择。城市精神是根据城市历史传承、区域文化特色和时代要求总结凝练的价值观念,体现城市发展的真善美,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西安城市精神,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城市精神归根结底是人的精神,是为了塑造人、培育人、发展人,对外树立全新的城市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因此加强街区整体风貌衔接协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管理水平,履行各自职责、维护区域和谐稳定,着力塑造好“美丽西安”,进一步凝练城市精神。

(三)保护历史遗址,凸显“古都底蕴”

习近平提到:“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中国的十三朝都城,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宝藏,因此也有“五千年中国则看西安”的俗语。“保护历史文化,就是延续城市根脉”,西安城市一方面要保护好西安城墙、兵马俑、碑林、钟楼等历史古迹,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建设与城市功能建设有机融合,实现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共赢。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减少商业气息,突出特色、真切感受历史、触摸历史,让人们感受到独特的历史气息,体现浓浓的古都底蕴。

(四)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团结奋斗精神”

红色文化资源是城市变迁和发展的重要见证,它所代表的革命历史和精神是城市品质不可或缺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因此开发西安红色文化资源,需要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探寻红色文化的传承规律,揭示红色文化的崇高精神,切实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弘扬。例如紧紧围绕红军过境西安遗址群、西安事变纪念馆遗址群、八路军办事处纪念场馆遗址群为主的三大红色遗址群,开展创作红色故事、红色历史文学和影视剧等,规划红色旅游主题线路,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不断丰富红色文化传承的载体,全方位诠释西安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辐射和渗透作用;继续凝练“西安八办精神”,弘扬学习“西迁精神”,继承和弘扬爱国团结奋斗精神,推动西安大发展,奋力追赶超越,不仅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还可以坚持本土特色、塑造传承西安城市精神,拓展红色文化传承的内涵与外延,达到思想引领和社会教化功能。

(五)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活态民间历史,记录着一座城市千百年来民间生活的精神文化气质,是沿袭千年文化、凝聚古人生存智慧和文化导向的结晶,是我们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兼具历史、文化、艺术等多种价值,它也是城市传统文化的根。却面临非遗生存环境严酷,以及人们对保护传统文化意识的薄弱与冷漠的严峻问题。西安城市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1项(西安鼓乐),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非遗项目101项,市级非遗项目192项,种类繁多,意义深刻,溯源甚远。另外,还有西安独特的历史悠久且包含故事传说的饮食文化;西安独具特色的节庆风俗,清明节黄帝陵祭祖,西安古文化艺术节等;西安略带摇滚特色的城市民谣,体现西安人个性豪迈以及西安城市特色,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传承。西安城市“守”住非遗文化,发掘推广文化积淀,将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发扬与传播,不仅有利于西安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上打响品牌,精心塑造城市风貌,展示地方特色和民族精神,也能够加强全市的文化繁荣和彰显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六)融合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落实“以人为本”

城市建设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制定的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改革规划等方面,需要市民的积极参与,才能集中民智、体现民意、贴近民生,要做到城市的大事小事、各种决策等等,首先积极主动告知于民,然后问计于民,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一些面子工程,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七)抓住“十四运”契机,打造“一场盛会升级一座城”

2015年-2021年以来,西安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重大机遇,以对标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西安特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好“十四运”的举办工作,西安在提升“硬环境”的同时,西安更要注重打造城市“软环境”,比如生态西安、科技西安、文化西安以及城市风貌精神建设方面。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召开全市迎全运会动员会,充分发动群众,成立以道德模范、“雷锋志愿者”等组成的“示范天团”,举办“迎十四运,创文明城”等品牌活动,市民、学生、志愿者,人人都是文明健康行为的传播者,展示“西安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传递城市温度,推动西安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