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科学研究 | 王利晓: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西安内陆口岸智慧协作平台构筑与运营研究

导语: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丝路科创中心建设,市科技局按年度征集软科学研究项目,组织高校院所专家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对策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对政府决策具有支撑作用的研究成果,我们将陆续编发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供大家学习交流。【发布内容属学术交流探讨,不代表本局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王利晓,经济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西安翻译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组织行为与企业战略的教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与口岸经济。

讲授《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企业经营战略》等课程,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3D291;2018D50),陕西省教改项目(19BY129)等省部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05XJY017)等省部级课题3项,研究咨询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及省厅级领导签批5项;在《Journal of Costal Research》《科学管理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管理学》教材1部,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本文摘要】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窗口,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推进器”,也是一个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来陕考察时强调,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家贸易通道,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这是党中央为陕西省发展口岸经济的重要遵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一带一路”建设又作出了新部署,西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已经启动等战略机遇,助推陕西发展口岸经济进入黄金机遇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再次体现了口岸在联防联控机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陕西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已经成为构建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系统、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高端化和拉长开放不足短板的重大战略选项。如何在十四五期间打造西安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新引擎,西安内陆智慧口岸建设研究重要且必要。

【关键词】

五大发展理念;西安内陆智慧口岸;协作平台;口岸经济

一、绪论

纵观我国的口岸发展史,上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口岸的百年耻辱史,下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口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正在迈进世界口岸舞台中央的强国史。旧中国的口岸,是帝国主义压榨、剥削、欺凌中国人民的“第一道枷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口岸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经过28年艰苦奋斗,到1978年,我国已经有开放口岸51个,进出口贸易总额206.4亿美元,到2020年,全国已开放口岸313个,进出口货值达到146.37万亿元人民币,完善的口岸平台和大开放的国际化大通道,助推中国成为世界驰名的贸易大国。2015年,《国务院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扩大内陆地区口岸对外开放,支持地方依托口岸发展经济;2016年,《国家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结合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加快内陆地区口岸开放,合理增加内陆地区口岸数量。截至2020年,全国经国务院批准的开放的313个口岸中,西部12省区共有开放口岸80个,9个沿边、沿海口岸为改革开放前开放,其余71个口岸均为改革开放后获批开放。以陕西为例,陕西省有经国务院批准的开放口岸有1个,即西安航空口岸。

西部内陆口岸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内陆口岸建设成为我国开放新格局形成的主要路径,相关研究刚刚开始。关于内陆口岸的研究总体上存在三个方面待完善之处:

一是政府政策分析和研究报告等应用研究较多,学术层面深层次机制问题研究较少;

二是关注口岸建设路径问题较多,思考口岸相关职能部门等内在联系及协同效应较少;

三是对自贸区建设、自由港建设、“单一窗口”建设和通关效率等研究较多,对于口岸协同机制构建及空间溢出效应测度关注较少。

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发,口岸在国家门户安全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再次凸显,内陆口岸建设研究日趋重要,因此,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研究西安内陆口岸智能协作平台构建和运营方面的研究值得期待。

二、五大发展理念下西安内陆智慧口岸建设思路及目标

新发展格局下,西安口岸工作将紧紧围绕党中央赋予陕西的打造“一带一路”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战略任务,以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为主要抓手,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加快建设高效、便捷、完备的口岸保障和服务体系,降低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效率,聚焦智慧平安口岸建设,聚焦口岸效能建设,聚焦法制口岸建设,聚焦口岸效能建设,致力于优化陕西营商环境,提升西安咸阳机场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大通关效率,促进电子口岸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强综合保税区建设、发展和规划,全面推动陕西产业升级和外贸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时代追赶超越新成就。

西安口岸建设要形成功能比较配套的航空、铁路、专项、指定口岸、电子“三大”口岸大通关智慧协作平台;建立联防联动机制,发挥口岸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门户与通道作用;健全完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互”大通关机制;建立西安平安、效能、智慧、法制、绿色的“五型”口岸管理体系;航空口岸进入全国前五,充分发挥地市人民政府对口岸建设和综合保税区的主体责任,完善口岸布局,推进陕西口岸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充分发挥口岸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中的通道与开放门户作用。加强口岸综合绩效评估,坚持以评促改,推动口岸工作从“重开放”向“重管理”转变,促进口岸经济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把西安智慧口岸建成“一带一路”核心区的战略支撑点,充分发挥口岸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中的“排头兵”和“先锋队”作用,充分发挥口岸的通道、门户和枢纽功能,深入发展中欧班列境内区域集拼业务,建立起陕西口岸群,实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立目标;健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口岸信息、口岸资源、口岸诚信的大通关体系;基本形成与中亚、西亚和欧美国家产业合作、产能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外贸出口产业集成网络,口岸成为全省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三、五大发展理念下西安内陆口岸协作平台构建

西安智慧口岸建设需要建立一个在协作方向、联防机制、资源共享、合作标准制度、远程诊断程序等方面的协作机制,基于“单一窗口”建设、电子口岸建设和智慧管理思想,分析业务流程的智能与服务化控制,实现智能平台的循环回路,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进行技术控制,建立起一个联动的联防联控智能化协作平台。首先研究智能化平台建设条件下,西安内陆口岸智能化协作平台的主要要素;然后,论证智能化协作平台的主要职能和建设目标、宗旨,构建平台功能框架,界定各参与主体职能范围,基于单一窗口建设,从智能化运营角度研究其驱动机制,分析智能化平台对西安内陆口岸发展的促进与未来发展方向,并基于智能运行绩效,后续研究将运用Co-Plot-DEA组合评价模型测度其运行效率和通关效率水平;最后,以海关、检验检疫、交通运输、边检和物流运输企业协作为主要方向,以速度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好“三最”口岸和“三互大通关”为目标建立智能化协作平台。

西安航空口岸和铁路口岸,推广物联网、5G、人工智能、无人机、北斗卫星导航、智能感知等新兴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应用。考虑智能化协作平台模式下,西安内陆口岸相关部门在协作方向、联防机制、资源共享、合作标准制度、远程诊断程序等方面的协作机制问题,充分发挥省口岸办、西安市口岸办协作功能;然后,基于单一窗口建设、电子口岸建设和智慧管理思想,分析业务流程的智能与服务化控制,实现智能化平台的循环回路,主要从人工智能系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技术控制,同时分析各协作单元可能存在的矛盾,运用智慧管理方法协调解决;从投入产出角度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度其运行效率,后续将实证分析智能化协作平台模式下西安内陆口岸各职能部门协作效率。

四、政策建议

1.依托航空、铁路一类开放口岸,完善口岸服务功能,构建全方位口岸开放体系。

完善口岸布局,提升口岸功能,争取增设更多指定口岸。支持西安铁路口岸申报进境水果、药品指定监管场地,积极配合、指导航空口岸植物种苗指定监管场所尽快通过海关总署验收并投入运营。优化利用陆港空港现有指定口岸,实现陆港与空港口岸功能共享,并依托各自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错位发展。

2.加快推动二手车出口试点和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工作,打造整车进出口产业链。

按照商务部及省商务厅要求,加快推动汽车平行进口工作并从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制定支持政策、梳理业务流程、确定试点企业、协调公安、海关等相关部门落实各项制度创新政策。加快协调推进航空、铁路口岸配套设施建设,利用国际班列“长安号”对外开放平台,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

3.优化口岸服务,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围绕进一步压缩整体通关时间、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减少进出口环节审批、优化通关流程和作业方式、提升口岸查验智能化水平,深入开展简流程、拼速度、搭平台、转理念、推政策活动,不断协调推进监管效能以及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优化营商环境,为口岸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有效助力“三个经济”发展。

4.充分发挥空港陆港联动效应。

目前西安已经形成了覆盖东南亚,连接欧、美、澳国际航线网络,未来西安逐步开通西安与中亚、南亚、美洲的“陆空联运”货运直飞航线,利用空港与陆港的叠加优势,为企业提供陆路联运、陆空联运、陆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物流解决方案,推动“西安港”跨入“海陆空”立体化开放大通道。

5.持续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

加快推进中国(西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及六体系建设,并完成与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及相关功能平台的对接与数据共享,实现数字化长安号,并确保平台年内上线运行;持续推动跨境电商“六园区两中心”建设;积极探索税务、海关、外汇等跨境电商监管、政策和服务创新,提高跨境电商便利化水平;逐步扩大跨境电商“创新示范先行区”试点范围,不断提升西安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水平,探索建立各具特色、多模式并存的跨境电商产业新格局;加强跨境电商政策落实和推介宣传。

6.汇聚高校与社会组织优势智库资源,培养口岸专业人才与研究机构。

鼓励支持高校和陕西口岸协会等社会组织联合建设陕西口岸经济发展研究院,开展口岸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研究,汇集口岸方向的学术成果;支持有实力的高等院校开办口岸人才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口岸专业性人才;组织口岸机构、口岸企业人才到沿海沿边口岸挂职锻炼,拓宽陕西口岸的联系渠道。注重发挥口岸协会等社团组织功能,推进相关口岸建立合作机制;建立陕西口岸决策智库,与高等院校合作,聚集一批口岸专家学者和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