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 薛伟贤:贯彻落实“两山”理论 助力西安绿色发展

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市科技局征集建设了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等18家单位为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主要围绕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资源优化统筹、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领域,加强形势研判、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对策研究、决策评估等,为全市科技创新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和智力支持。创新西安将陆续编发智库专家的相关研究成果,供大家学习交流。【发布内容属学术交流探讨,不代表本局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薛伟贤

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理工大学社科联秘书长、科技处副处长。

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西安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智库)负责人。

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投资与环境管理,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等方面科学问题探索与社会科学普及和教育工作。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软科学基金及其他国家、省市研究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百篇,出版专著7部,获省部级等学术成果优秀奖20多项。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发挥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孕育的渭河冲击形成了八百里秦川。西安南依秦岭北跨渭河,东有浐灞滋润形成千年灞柳风光,西有涝沣泛波留下盛唐渼陂佳句。因此,西安必须进一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统筹秦岭保护与城市发展,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

首先,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

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市麦积山进入陕西,孕育了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以及渭河的众多支流。渭河冲击形成了关中平原,这里自古以来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号称“八百里秦川”。西安南依秦岭北眺黄原,自古秦岭和黄原之水就惠泽西安,使其成为十三朝古都。可见,是秦岭造就了富庶的西安,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是西安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由于秦岭具有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复杂的地质地貌,为“秦岭四宝”等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是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保护秦岭生态安全对我省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秦岭,我们将失去如此多姿多彩的中国。秦岭是大自然对我们最慷慨的馈赠,更是华夏大地的生命之山。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西安责无旁贷。

西安应在秦岭保护工作上切实做到夯实思想、强化制度和压实责任。在思想上,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树立起保护秦岭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来保护秦岭的绿水青山。在制度上,结合西安市秦岭保护的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研究制定秦岭珍惜动植物保护、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等专项规划。在落实上,持续强化秦岭保护工作力度,落实市、县、镇、村四级网格化管理制度,健全常态化专项执法检查机制。

其次,必须贯彻“两山”理论,将西安打造成为生态样板城市。

自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西安市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并于2017年通过验收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2019年西安市新增绿地647万平方米,完成造林3.56万亩,恢复耕地3514.88亩,并持续开展“八水绕长安”生态恢复工程。可见,西安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生态城市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从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角度来看,西安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是缺水地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不足。西安市是典型的缺水型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而一些淡水造景往往是蒸发量大的耗水工程,这种圈水造湖和筑坝蓄水行为具有一定的生态隐患。如何平衡圈水工程的财富效应和生态利益,是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是空气质量和河流水体污染问题严重。近年来,空气优良天数在陕西省排名靠后。西安市境内有54条较大河流,其中渭河、泾河、石川河三条过境河流,除灞河、沣河、浐河、黑河中上游水质污染较轻外,其余河流均污染严重。如何平衡治水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则是目前面临的另一重大挑战。

西安应遵循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从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发展规划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一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从交通能源消费、居住能源消费和生产能源消费等方面展开。发挥西安比亚迪、西沃客车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优势,加快普及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电动化,通过建立汽车摇号制度、补贴制度、充电桩配套建设制度等方式,助推西安出行消费绿色化转型进程。建立和完善冬季弹性动态供暖管理制度,推进楼宇太阳能发电项目财政补贴政策进一步落实和应用,加大农村地区煤改电煤改气补贴力度,促进建筑节能规模化发展。

二是城市发展规划方面,西安应稳步推进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发展理念。结合西安市水资源的特点,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科学管理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和修复。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为准绳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改善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同时,加强以引汉济渭、黑河引水等水利工程的水源地保护工作,优化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从源头上保护水生态系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以增强城市防洪抗涝能力,扩大城市公共服务有效投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解决西安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将破坏和威胁水生态环境的企业和组织坚决予以关停;借鉴德国慕尼黑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形成西安版的“远景慕尼黑”理念。

三是引导人们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一方面,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活动,促进人们在衣食住行游中形成绿色生活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机制,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样板城市建设社会行动体系。

总之,西安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八水润长安”的自然馈赠,协调好人、城市、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实现城市的生态化发展,使西安的水更绿、天更蓝、山更青。

最后,必须创新产业发展思路,用产业绿色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形成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中提出,东部地区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西安市将优先承接发展机械、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有色金属、新能源等产业。然而,承接这些产业意味着同时承接了这些产业带来的污染。如何处理好产业承接和污染转移的关系,是西安面临的挑战之一。

西安在强化三产优势、补齐二产和一产短板时,必须要以绿色发展为指引。在服务业方面,继续扩大西安在教育、医疗、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宜学、宜养、宜业、宜游的新型消费型城市。尤其要在西安文旅融合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突出绿色发展的主色调;在工业方面,虽然西安有陕汽、陕鼓等大型国有企业,以及三星、比亚迪和吉利等知名外资和民营企业,但是工业规模还相对较小,不足以支撑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必须结合自身生态资源的特点,强化工业产业,走节能节水和环境友好型绿色工业化道路;在农业方面,西安有临潼石榴、户县葡萄和周至猕猴桃等众多地理标志农产品,但西安农业绿色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还有待提升。必须以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为引领,践行农业绿色发展之路,走农业产业现代化之路。

总之,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高举绿色生态大旗,落实自然、城市、产业和谐共生发展理念,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秦岭保护发挥应有的表率和示范作用,为生态城市建设打造样板化工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