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 张鸿:夯实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根基

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市科技局征集建设了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等18家单位为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主要围绕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资源优化统筹、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领域,加强形势研判、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对策研究、决策评估等,为全市科技创新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和智力支持。创新西安将陆续编发智库专家的相关研究成果,供大家学习交流。【发布内容属学术交流探讨,不代表本局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张鸿 1961年12月出生,二级教授,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2007年获省级“教学名师”。

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智库)负责人。

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

近年主要成果:多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先后在《经济管理》、《中国流通经济》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50多篇,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教材8本,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6余次。

6月30日下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是后疫情时代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年初,由于疫情的影响,国内服务、金融、旅游、地产、银行等非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作为实体经济主要贡献者的制造业,也呈现出全球性的下滑。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才能减少疫情冲击对企业的影响,助力企业高效地恢复生产。

首先,企业未来的竞争更多的是依靠新技术、新模式的硬实力,就是数字化能力,有研究指出,数字化变革将使制造企业成本降低17.6%,营收增加22.6%。其次,对企业而言,关键是应对未知变化的能力,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对不确定性的环境将会有更强的免疫力和更敏锐的决策。因此,深化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才能提升制造业企业自身的硬实力和免疫力,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制造业企业发展水平。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和机遇,才能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深入发展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制造业,构建形成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的新型工业体系,改善产业结构,增强转型动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从根本上改变内生动力和企业形态。通过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制造业沿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升级,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

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中最活跃、最快速、渗透性最强的领域,其通过与实体经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应用,可以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引发产业的技术革新和模式变革。

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界跨专业、跨领域、跨环节的多维度、深层次合作,以集成创新为引领实现融合领域新技术的系统性突破。另一方面,通过驱动数据为核心要素,充分发挥其潜能,在生产方式、组织管理、商业模式等维度推动产业模式转变。因此,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方位的融合应用,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可推动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培育、新模式应用和新产业兴起,实现制造业质的飞跃,为加快新旧动能连续转换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