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2022年西安市科技工作要点》的通知

市科技局各处室、事业单位,各有关单位:

根据全国、陕西省科技创新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全面承接全省年度重点工作,突出体现省、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2022年工作目标任务,市科技局研究制定了《2022年西安市科技工作要点》,现印发你们,请各单位结合工作职能认真抓好落实。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3月10日

2022年西安市科技工作要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是抓好科技政策落实之年,也是谱写新时代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攻坚之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落实“四抓”要求,以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统领,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主线,以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为动力,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持续转变作风、优化服务,扎实推动“九个全面提升” ,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结合,加快把全市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7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超过1万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200亿元。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500项,秦创原总窗口全年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0家。

一、加力加速建设秦创原,全面提升资源统筹能力

1.提升秦创原平台牵引力。扎实推进秦创原三年建设实施方案,加速建设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完善秦创原服务总平台服务体系,发挥秦创原专项牵引作用,构建全市秦创原“一站式”服务总格局。推进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等特色示范平台60个,建成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40个。出台《西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推动实施10个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2.提升“一总两带”协同创新力。推进《西安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专项政策(总窗口)》扎实落地,对西咸新区重点项目给予顶格优先支持。引导区县融入秦创原建设,市和区县、开发区联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引入一批服务机构,培育一批骨干企业,鼓励相关市级部门和区县、开发区,社会机构将更多服务功能模块、专有平台集成至总平台,加强企业、成果和人才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提升秦创原工作推进保障力。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引导区县、开发区及相关市级部门出台秦创原建设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涵盖多维度、全领域、跨部门的秦创原“1+N”政策体系。对照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季度指标监测。制定全市秦创原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做好区县、开发区的考核评估工作。

二、统筹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创新策源水平

4.抓好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和实施。抓好陕西省“十四五”创新驱动发展规划,陕西省、西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任务落实。编制完成《西安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开展《西安市科技创新条例》立法前期调研。启动《西安市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方案》编制工作。探索实施软科学“直通车”项目,为研判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提供高质量决策服务。依托科技专家库探索建立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推动全市科技智库体系建设,出台《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管理办法》,加大对秦创原理论创新研究力度。

5.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布局。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聚变、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设运行。积极参与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参与陕西省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主动融入陕西省“1155”工程,围绕全市19+1(人工智能)条重点产业链加强创新技术供给,重点布局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

6.高标准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开展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强化人工智能在文旅、物流等产业场景应用。实施人工智能赋能企业转型升级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攻关、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生态营造等领域全面发展。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引进培育,支持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7.加快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高新区开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布局和资源配置,催生“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增材制造+”等一批硬科技产业新业态。建设硬科技技术要素市场,高效配置创新要素。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组织体制,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打造一流硬科技创新发展生态。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创新内生动力

8.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实施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规范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探索建立全市科技企业基础信息库,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针对性做好政策培育和引导扶持,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市级及以上瞪羚企业100家。

9.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企业研发投入奖补等惠企政策。优化引导支持方式,对企业吸纳应用科技成果成效显著的予以奖补,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力争达到35%以上。引导行业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各类创新载体,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家参与涉企科技政策制定,提高企业类评审专家比例。

10.提升创业孵化整体水平。支持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鼓励各类主体新建一批区域承载型、高校孵化型、院所支撑型、企业主导型双创载体,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开放资源建设专业化孵化器、众创空间。开展孵化载体绩效评估考核。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持续推进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

四、加速推进产业创新升级,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质效

11.强化区域优势产业特色发展。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双自联动”。落实《陕西省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高新区打造国际一流园区。加强政策资源整合,引导开发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经开区建设国家自主可控新材料产品研发和绿色制造基地、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基地、国家海智计划工作基地。支持曲江新区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航天基地国家超算中心、荣耀科技园、先进计算科技园等平台园区建设。支持阎良区(航空基地)建设陕西航空产业两链融合示范区和航空产业融合创新中心。加快国际港务区中欧班列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建设“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园。支持浐灞生态区推动科技赋能“会展+”产业,建设云科技联合创新中心。

12.加速产业链式创新技术供给。绘制西安市创新地图、产业链创新要素图谱,设立全市“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健全完善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形成机制,探索实施联合企业发布技术创新项目,推进企业技术需求和快速响应平台建设。聚焦人工智能和增材制造产业,组建科研创新服务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精准挖掘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断链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加强技术转移队伍建设,支持高校院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强化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绩效考核,累计培育市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150家。搭建高端合作交流平台,年内开展“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100场次。

13.实施产业精准招商。发挥科技优势开展专业招商、定向招商、投行思维招商,做好企业对接服务、跟踪落地。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突出重点区域和产业,引进隐形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落地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和平台,做大做强科技企业集群。

五、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全面提升创新发展环境

14.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鼓励合作金融机构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设立科技金融分支机构、创新服务平台。打造“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建立科技企业融资评价体系,推动政银担保投联动融合发展。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科技信贷额度,设计推出更加符合科技型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建设技术交易企业数据库,大力推进技术交易信用贷,探索促进科技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年服务科技企业贷款不少于710家次、贷款金额33亿元。

15.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大力提升“科创西安”品牌影响力,持续活跃全市创新创业氛围。办好全国双创活动周分会场、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西安国际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等重大活动。完善“以赛代评”机制,吸引优质人才和项目团队落地西安,遴选一批高质量初创期企业、项目、成果进行培育孵化。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科技宣传,加强市、区县、开发区互动互联,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

16.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交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大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创新合作力度,参与编制、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科技创新规划实施。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交流。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机构在西安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积极参加进博会、高交会、农高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陕西科创会等会展活动,推出和引进一批科创项目。

17.扎实做好科普工作。贯彻落实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出台《西安市科普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完善全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科普基地建设。依托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等统筹组织举办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各类创新主体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增强全社会科普意识。

六、扎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效益

18.推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落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关中协同创新发展重点任务,学习宣贯《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精神,积极参与厅市会商。按照科技政策落实年总体要求,系统梳理、评估现行科技政策,完善政策制定、落实、修订、监督废止推进机制,制定科技政策落实督查实施方案。建立科技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预警监测和风险评估,有效防控科技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19.深化科技体制管理改革。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以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复制推广“三种模式”,参与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全市科技计划组织和管理方式,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引导和鼓励创新主体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推动以结果为导向的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0.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完善科技监督与诚信体系,出台《西安市科学技术活动违法行为调查处理暂行办法》,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合协调机制。推进形成科技大监督格局,推行评审专家信用承诺制和工作绩效评价,开展评审行为记录,加大对科研违规失信事件的查处力度。加强学风作风建设,激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成果。

七、全方位引育用人才,全面提升人才队伍建设

21.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兑现人才政策。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前移培养环节,联合高校院所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精准培养所需专业技术人才。在全市科技计划中加大对女性科技人才和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探索设立面向优秀博士生的科研项目。持续推进“千人百企”工程,加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领域科技人才政策支持。出台《西安市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有序开展技术转移转化人才职称评审,新增复合型技术经理人(科技经纪人、产品经理人)150名。

22.多元化吸引高层次人才。围绕重点产业链需求布局人才链,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离岸创新创业平台(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创业中心、海外科技驿站),拓宽海外高端科技人才服务全市企业合作交流渠道,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0名。

23.持续加强外国专家服务。加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政策宣传、业务培训,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一窗联办”。不断提升外国专家人才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做好优秀外国专家奖励表彰的推荐、组织、评选工作。

八、加强民生领域科技攻关,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

24.推进农业科技支撑引领。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应用。围绕粮食育种、番茄制种、猕猴桃、乳制品等农业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组织开展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完善市县两级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选派200名科技特派员,培育市级农村科技示范户120户。巩固提升鄠邑区余下镇灵山寺村对口帮扶脱贫成效。

25. 促进科技创新惠及民生。围绕治污减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城市管理、禁毒戒毒等社会民生领域,支持开展创新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示范,支撑平安西安建设。守护蓝天碧水净土青山,持续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

26.科技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围绕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疫情防控、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等方面,开展医工融合、智慧医疗、生物安全、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科研攻关。推动生物技术、中药在感染性疾病发病机理、疫苗药物研发、防御治疗、康养产品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

27.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研究。落实《陕西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任务,围绕碳中和、节能减排、降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探索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清洁能源、水土流失治理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储能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发。

九、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全面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28.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机关党建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突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好“学习强国”等网络信息平台。争创“三表率一模范”,推进党建与业务紧密融合,突出抓好局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9.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正负面清单,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舆情预警研判和引导处置。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扬党员和党组织先进典型。及时发布全市科技创新领域热点政策文件,讲好西安科技创新故事。

30.严格落实规章制度。贯彻《党组工作条例》《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抓好《局党组履行机关党建主体责任清单》落实,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健全和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常态化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聚焦“国之大者”强化政治监督,持之以恒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用好执纪监督“四种形态”,大力弘扬自我革命精神,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31.突出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四型”机关。做好干部队伍研判,严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树立“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用人导向,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严格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加强对作风、廉洁、实绩等指标日常考评。做好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

32.推进全面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及时做好政务公开,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广泛听取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加强局系统内部建设,实现处室、事业单位业务衔接配套、工作协调互补。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程序、优化流程、压缩时限,推进网上办、一次办,强化行政效能。增强保密意识,规范文件管理,提升政务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