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秦创原建设典型案例 | 高新区厚植人才沃土 打造秦创原科创人才高地

01聚焦“高精尖缺”引人才

面向全球实施“百万人才计划”,发布“百万年薪求贤令”、《硬科技创新人才白皮书》《硬科技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博士后招才引智榜单等人才需求目录,持续加大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及青年人才等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举办人才产教融合发展论坛等重大品牌活动,建立人才项目评审机制,部门和园区联动组建设“双招双引”小分队。依托海外离岸创新平台,大力招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幸福高新”走进高校系列引才活动,统筹省内外两个市场,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140余场,提供岗位5万多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2万余人次。远赴东北、西北、武汉、成都等地区10余所知名高校,开展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和专场招聘会,与区域头部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达成初步就业意向600余人次。

02聚焦“固本强基”育人才

依托区内主导产业,以秦创原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器、光子产业先导研究院等为载体,深化与驻地高校院所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与省内外高校签署校地合作协议,设立高校人才工作站,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创新联合体,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企业联合区内高校,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等育才载体,推行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等技术人才培养方式,满足企业对“学历+技能+实践”的人才需求。与劳动力输出地区政府开展战略性合作,拓宽技能人才供给渠道。专项定制重点领域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培训先进制造、高端金融、科技文卫等领域人才。常态化开展“高新人才说”访谈、人才基金项目展演、人才项目路演等特色品牌活动20余场次,为人才交流和项目融资提供互动平台。区内聚集高等院校11所、科研院所49家、博士后科研平台122个,形成战略科学家培养梯队。布局大科学装置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7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10家。

03聚焦“人尽其能”用人才

赋予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更大自主管理权,支持平台开展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考核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制度改革。向三星下放电子专业初级职称评审权限。搭建人才创业融资平台,推动全市首笔“科技人才贷”落地,硬科技创新人才单户贷款额度可达3000万元。推动市、区联合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完善人才共享流动机制,大力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自带科研项目和成果创新创业。近三年,高新区企业累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00余项,硬科技产品应用在“天宫、蛟龙、天眼、胖五、大飞机”等国之重器,累计转化硬科技成果500余项。2023年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

04聚焦“倾心服务”留人才

开发人才信息化平台,提升人才服务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高标准建成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推动项目申报、人才认定、政策申请、咨询服务等事项“一站式”办理,让人才“只进一扇门、办结所有事”。加大人才生活服务保障,推进人才住房项目建设,人才子女可享受高新优质教育资源,提供配偶就业推荐、出入境签证、工作许可等专属服务。健全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机制,同步建设健康服务基地、青年人才驿站等专属服务载体,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据统计,年均为企业提供人才认定、项目申报、职称申报、公寓入住、子女教育等人才服务近3万人次。

05聚焦“倾心服务”留人才

以创建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区为契机,制定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区10条政策。先后出台《关于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的若干政策》《“硬科技创新人才”10条政策》《关于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促进秦创原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向符合条件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重点企业下放人才确认权限,出台《突出贡献和急需紧缺人才认定办法》,健全以创新价值和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截至目前,累计兑付“三次创业”系列优惠政策资金5.4亿元,帮助企业争取中省市各项政策资金近亿元,惠及企业超过20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