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秦创原建设典型案例 | 探索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建设

探索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建设

01基本情况

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先试先行建设,校招就是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才、教育、科研资源优势,面向海内外引才聚才,形成重点人才“蓄水池”。共用就是面向各领域市场主体、用才主体开放,将池内的各种人才通过“三池”对接机制的纽带与桥梁连接,按市场规则进行“人才与项目”的投放匹配。校地双方按照“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的思路,建设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及“三池”对接机制。人才池依托西安交大人才招引优势,由西安交大与企业设计校企联合招聘人才计划,明确人才“招、用、留、转”路径,为企业在攻克技术方面“卡脖子”问题上提供强大助力。资金池采用“校企协商,政府助力”的原则,聚集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三池一机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项目转化落地。项目池围绕陕西省六大支柱十四个重点产业领域,依托24条产业链,以产业链找项目,将项目纳入项目池,在挖掘转化本地资源的同时,积极吸引拓展外部资源,将项目引进落地,依靠项目汇聚人才。“三池”对接机制是为“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建立的互联互通、匹配对接机制,推动“校招共用”人才落地。同时,定期发布“揭榜挂帅”项目清单,推动用人单位与西安交大积极对接,建立“校招共用”合作关系。

02具体措施与工作成效

(一)人才池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汇聚交大

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自运作以来,西安交大、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共同签订了《“三池一机制”先行先试建设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创新驱动发展专班办公室,安排专人常态化开展融合办公。出台《关于打造秦创原人才聚集高地进一步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为人才池建设提供助力,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351名,其中海外人才占比近四成。实施创新人才攀登行动,完善人才梯次培养机制,新认定近500名中青年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青年科技新星和100余个创新团队。将技术转移转化人才纳入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单独设置评审条件,302名人才凭借成果转化贡献取得职称,通过一系列举措后人才池内储备已初具规模。

案例一:西安交大已与中国移动、海尔集团、陕汽、创世纪、源杰半导体等5家领军企业启动“校招共用”人才计划,与中国移动签订三年引进300名海外高端人才协议;与海尔集团采用“校招共用”机制招聘高端人才,建设联合研究院和海创汇大型孵化器,目前海内外人才应聘数量达到750人。

(二)项目池科创成果就地转化效果明显

“项目池”里的一些重点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成果转化,“项目池”内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教授延卫的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数学学院教授李慧斌的3D人脸识别技术,物理学院教授张垠的智能家居新材料等105个成果转化项目在创新港注册落地;沣西新城联合西安交大科研院、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沣西新城中心等机构已转化和对接服务项目195个,让“躺在”实验室里的科研种子生根发芽,走向市场。

案例二:创世纪装备集团与西安交大共建高端数控机床研究院落户总窗口,是在“三池一机制”模式下受益的首家民营企业。创世纪装备集团将在西咸新区设立秦创原·广东创世纪高端机床研究院暨西部总部,计划一方面与西安交大展开合作,搭建高端制造共性技术平台;另一方面,专项开发航空航天行业装备及功能部件以及系统应用与自动化项目,瞄准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难题,持续加大高端产品研发力度,稳步扩大研发经费投入。

(三)资金池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引导

校地双方采用“校企协商,政府助力”的原则,聚集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设立专项资金促进服务科技成果项目转化落地。西咸新区管委会和沣西新城管委会按照35:65比例,出资1000万元作为专项扶持引导资金,主要对在秦创原总窗口落地生根的项目招引人才进行扶持。池内资金由专项扶持引导资金、企业“揭榜挂帅”资金、省市支持资金及西安交大筹措资金等多方构成,规模已达5000万元。

案例三:电信学院教授吴朝新的OLED薄膜封装材料,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友龙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电信学院教授刘明的高端软磁材料等项目已与“三池一机制”项目达成合作,为企业引入高层次人才,助力企业发展。沣西新城引导基金对上述项目进行调研追踪共投资3600万元,3家公司目前市场估值超过10亿元。

(四)人才项目市场化匹配对接高效运转

校地双方建立西安交大、西咸新区管委会、沣西新城管委会与省国资委、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多方会商机制,定期梳理人才清单、技术清单、项目清单。根据会商机制确定扶持项目清单,重点包括“校招共用”人才且在秦创原总窗口注册落地的校企联合研发中心项目、成果转化项目、“揭榜挂帅”项目、“科学家+工程师”项目和人才池中的“人才+团队”自带项目,同时,定期发布项目清单,推动用人单位与西安交大积极对接,建立“校招共用”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已成功匹配212个创新型校企研发联合体。

案例四:4月23日,由西安交大联合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研发的我国首辆镁合金轻量化挂车在创新港交付。作为与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王文毅博士在入职西安交大后便前往陕汽集团驻企工作,目前作为主要负责人领导一个由交大师生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13人技术团队,主要负责陕汽集团新能源车热管理具体研发工作,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点,提升产品竞争力。这是践行“三池一机制”中“人才+项目”的合作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