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秦创原建设典型案例 | 布局建设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新材料)

01 聚焦五大重点材料发展领域

金属材料。大力发展高性能钛合金材料、先进镁合金、铝合金材料,加快发展贵金属材料,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难熔合金和稀贵金属制品。针对骨科修复与替代、口腔种植修复、心血管植介入等国产医疗器械替代进口,发展生物医药金属材料。

超导及量子材料。瞄准磁共振成像、超导电机、智能电网等领域超导材料需求,重点发展高性能低温超导材料。探索超导磁体在加速器、单晶硅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电磁超材料、声学超材料、热学超材料、机械超材料等不同种类超材料及制品。

复合材料。围绕新能源汽车、高速列车、电子通信等领域需求,发展轻量化、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制品。加快布局锂电池隔膜、光伏薄膜等功能薄膜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碳化硅纤维、碳化硼陶瓷、锆基陶瓷、共晶复合陶瓷、复相陶瓷纤维、氮化硅、氮化硼等系列陶瓷纤维材料制品。加快发展人工晶体材料,推进半导体探测材料及元器件制品在医学诊疗、深空探测、检验装备、核电安全等领域应用。

材料基因工程领域。重点发展材料基因工程颠覆性前沿技术,建立材料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服役行为高效评价技术和数据标准等。推进材料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及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工程化应用。

02 完善科研创新体系

建设新材料陕西实验室。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牵头推进新材料陕西实验室建设,联合高校院所和领军企业,共建金属材料、超导及量子材料等研究中心,开展相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探索社会科技资源聚合共享机制,建立新材料陕西实验室科研经费配套稳定支持机制。

建设新材料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部材料、西安优耐特等牵头组建陕西省稀有金属装备制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建设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国家级平台“后备军”,争取国家新材料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在经开区布局。

建设校企联合新型研发平台。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新型研发平台。支持新型研发平台建设实体化技术工程化平台、产品应用转化平台、专业孵化平台等,加速研发成果落地。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通过共建创新平台共同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研发基地。依托现有离岸创新中心、海外研发中心开展国际双向创新研发。谋划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离岸创新中心、国际企业研发总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等。依托国际研发平台开展国际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合作。

03 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路

建设概念验证平台。鼓励“三项改革”试点高校院所联合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共建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定期举行概念验证创新大赛系列活动,每年征集遴选一批符合早期概念验证计划的新材料项目,建立概念验证项目库。成立概念验证项目评审委员会,开展项目筛选、评审等工作。

建设新材料产业中试基地。加快推进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西安稀有金属材料创新中心、锆铪材料工业化制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中试验证平台建设,支持新材料产业共性中试基地建设,开展科技成果二次开发、中试熟化、工艺改进、样品试制等中试服务。

打造产业孵化载体。引导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共建一批新材料产业众创空间、孵化器、特色产业园等产业孵化载体。加快秦创原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孵化载体建设,吸引省内外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新材料领域优秀科技成果项目落地孵化。

实施新材料产业创新技术溯源行动。链接全国高校新材料资源,建立常态化、精准化科技成果源头挖掘机制,建立新材料动态技术成果库,发布产业链技术需求清单,定期组织企业赴目标高校院所对接,实现生产中的问题及时解决、科研成果及时转化。

04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面向全球挖掘和培育新材料领域重大前沿创新项目和创业企业,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掌握产业前沿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研发总部,实行“一企一策”优先支持。加大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的培育力度,深耕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

实施新材料产业强基工程。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氢能以及医疗健康等重点产业需求,实施新产品、新工艺、新应用“三新”计划,提升高端产品供给。加快推动碳基复合材料研发生产项目、凯立新材催化材料扩产项目、超导高温合金丝棒材项目等建设,打造未来材料千亿级产业。

打造新材料产业飞地园区。以聚集区为核心,鼓励各市(区)差异化布局新材料产业,探索“聚集区孵化+飞地园区转化”区域协同新模式。建立飞地园区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飞地经济”合作模式。

05 构建新材料产业生态圈

设立创投基金。设立陕西省秦创原新材料天使基金和陕西省秦创原新材料产业基金,重点参与初创阶段科技型企业、成长/成熟期企业以及前沿新材料产业项目投资。加强基金投资运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招引一批专业基金投资人才。

实施人才聚集计划。引进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两院院士、战略科学家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强化科研经费补助、课题启动经费的支持力度。成立“陕西新材料院士工作站”,重点吸引省外两院院士加入。重点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联合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引进转化,支持申报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谋划举办国际前沿新材料科创大会。

打造聚集区服务平台。建设新材料产业综合服务平台,集成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投融资等服务。谋划建设面向新材料领域线上技术交易平台,加快高端创新成果集聚、供给侧需求侧对接和全链条一站式服务能力。

实施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行动。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自带项目成果在经开区创新创业。深化西北有色2.0模式,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建立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高校院所为新材料企业“量身定制”研发项目。探索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降低下游用户使用风险。

06 创新聚集区组织保障机制

成立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新材料)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聚集区顶层设计和规划实施,统筹协调各部门专项基金、支持政策和重大项目衔接,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成立聚集区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外新材料专家、咨询机构,就相关重大议题提供服务和支持。出台支持聚焦区的专项政策,制定落实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新材料)支持政策,对聚集区建设进行优先支持、倾斜支持、聚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