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头部

秦创原工作简报2023年第10期(鄠邑区突出创新驱动引领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鄠邑区注重发挥全市副中心城区、紧邻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等区位优势,聚焦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目标,积极融入全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支撑,锻长板补短板,孕育农科新成果,建设农业创新区,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新路子,科技支撑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明显,2023年上半年农业增加值增速4%,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8.7%,居全市第1。全区获评陕西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

一、坚持创新引领,农业升级优路径

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改革提升行动,组织相关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等开展农业基础关键技术攻关,强化农业科技装备研发推广,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一)种业培育积极参与。推动西安润丰玉米育种公司、西安杏李研究中心等优势企业、研发机构与制种基地合作,加强果蔬、玉米、小麦等优良品种的培育、示范、推广。近年来,全区累计培育玉米新品种30多个,在全国累计推广4.8亿亩,粮食增产1800多万吨,农民收入增加186亿元。拥有国内外李、杏、桃种质资源300多份,培育新品种20多个,杏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引进新品种20余个、新技术15个。

案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的郭秦龙,依托陕西秦龙绿色种业有限公司,建立玉米种植资源库,种源达3000多份,开展“户单”“陕单”系列玉米品种试验示范,选育的户单1号、4号分别是黄淮海夏播区和陕西省重点推广品种,均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郭秦龙以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和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品种为主,陕单636、陕单650、秦龙810等一批机收玉米品种通过审定。

(二)农机装备加快研发推广。建设秦创原智慧农机协同创新基地,依托科技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研制出了多功能变速旋耕机、免耕播种施肥机、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等一批适应陕西省地域和产业特色的高效专用农机,推动农田耕作、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繁重劳动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努力构建主导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样板。

案例二:西安亚澳农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耕播机具研发、生产、销售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效变速旋耕施肥播种机的研发推广以及智能化、精益化生产上取得突破。目前共有玉米精量播种机等13大系列120个型号产品5万台(套),拥有变速旋耕机、多功能甩刀等70余项国家专利技术,部分产品获得国家、陕西省、西安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其变速仿形高效旋播施肥机被科技部等五部门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亚澳系列产品连年被推广至全国补贴使用。

二、注重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有支撑

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区逐步形成南部以秦岭北麓环山路沿线葡萄产业和都市休闲农业为主,中部平原以粮食种植为主,北部以设施果蔬、精品花卉为主的产业布局。

(一)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依托西安毅朝种养殖合作社、天菊酒业等重点企业,聚力打造葡萄全产业链,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修订《户县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手册》和《户县葡萄品质分级标准》,实现新优品种育、繁、推一体化,创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葡萄新品种西安区试园”1个、省级国家生态农场1个,种植面积6.6万亩,年产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产值约10亿元,2022年品牌价值评估为16.18亿元。

(二)培育新兴特色产业。以新农牧业、裕兴农业蔬菜等企业为主体,依托秦创原农业大数据中心、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展示中心,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畜牧、果蔬、花卉等全产业链。以清凉山牧业、秦川关中黑猪原种繁育基地等链主企业为主导,建设智能饲喂、精准环控、畜产品自动化采集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全区共建成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及产业园16个。

案例三:西安鄠益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养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区,通过智慧监测系统、园区自动化作业,建立种养殖结合的“畜—沼—果”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农场。园区与国家葡萄技术产业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葡萄试验站,进行新品种实验和推广,目前建成100亩标准化葡萄园,产值达15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就业200多人,葡萄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被授予“户县葡萄”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突出人才引育,科技兴农强队伍

持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挖掘懂技术的乡土人才,引进产业对口的高技术人才,培养一批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推动科技服务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

(一)组织科技特派员精准帮扶。围绕主导产业和技术需求,近三年来累计选派市、区两级农业科技特派员122名,在全市区县中首次开展科技特派员“三覆盖”(193个涉农村特派员全覆盖、11个街道科技特派员工作联络站全覆盖、11个街道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团科技帮扶全覆盖),帮扶模式由特派员“单兵作战”转向产业技术服务团“协同作战”。创建省级科技示范村镇1个、市级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3个,培育市级农村科技示范户50户。2023年,组织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380余期,服务对象达1200余人次,培训人员3500余人次,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余个。

(二)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设立人才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一方面挖掘农村隐藏着的“土专家”“田秀才”“活字典”等乡土科技人才,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帮助协调其配偶就业、子女上学、住房等问题。以毅朝葡萄产业园负责人张毅朝、西安天菊实业负责人王天孝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科技人,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案例四: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贾康乐,看到了家乡农业资源优势,决定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返乡养鸡,成立了西安渭河家禽育种有限公司,致力于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养殖,拥有全智能控制鸡舍6栋,面积约1万平方米,年存栏肉种鸡6万羽、商品蛋鸡10万羽的现代化养鸡场,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学生“鸡司令”。公司先后承担省、市各类科技项目10余项,与陕西国防学院合作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年产值1200余万元,带动农户就业100余人。

四、赓续乡土情怀,农科产品创品牌

组织参加高层级农业展会、赛事活动,持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凝练出一批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农科名牌,打造出一批蕴含浓郁画乡风情的特色产品,让更多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一)活动赛出高品质。聘请10余名网络达人为“鄠邑果蔬”代言,“鄠邑鲜生”系列农特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参加西安时令水果推介活动,鄠邑区选送的葡萄共获珀金奖、金奖等20个奖项,樱桃获3个优质奖。在近两届杨凌农高会上,天菊酒业、蓝莓酒礼盒产品、相关系列文创产品等5大类20余种展品在展会上亮相,杏新品种“丰园29”等2个农业科技项目获后稷特别奖,水果新品种“渼沃牌蓝莓”等6个农业科技项目获后稷奖,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个,总投资超10亿元。

(二)宣传扩大影响力。《鄠邑:名特优新农产品引领农业提质增效》《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西安鄠邑:打好人才工作“组合拳” 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相关报道在人民网、中国网等媒体刊登。三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西安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报道全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1170余篇,制作短视频、公益宣传片累计投放300余次,在新媒体平台宣推信息800余条。

版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