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学技术局2021年新春贺词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值此辞旧迎新、纳福迎春的美好时刻,我们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外国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西安科技创新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回首2020,我们共克时艰、奋勇向前,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党中央和我省、我市决策部署,聚焦“十项重点工作”,全程参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引导科技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打造丝路科创中心,为夺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科技答卷”。

各项指标数据名列前茅: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3.4%;10家科技型企业成功上市或过会,创历史新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17%,列副省级城市第一;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进至副省级城市第六、西部第一……

获得多项国家级试点示范荣誉:西安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获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安交大、高新区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经开区入选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奋进凝结着感动,成绩伴随着艰辛,我们一起的每个日夜,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勤耕不辍,饱含着大家的智慧和汗水。

这一年我们前瞻谋划、高点布局,提出顶层设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形成《西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草案稿)》,科学确定主要指标和目标,谋划提出7类17项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出台《西安市打造内陆改革开放人才高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及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多项统揽性政策文件,完善十余项配套政策,围绕创新活动的“痛点”“堵点”,提出了一揽子抓创新、强产业、促发展的制度措施。

这一年我们锐意进取、迎难而上,西安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作用更加凸显。

加快建设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高新区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和国家超算(西安)中心。新增20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示范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智慧谷、西部科技创新港、“碑林环大”等“城校企”融合创新平台。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5个、众创空间71个,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这一年我们突出重点、主攻难点,有效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聚焦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以培育鲲鹏创新生态,支持汽车、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发展为突破,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聚焦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队伍。聚焦打造“城校企”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构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全链条,实施重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促进300余个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这一年我们精益求精、争创一流,推动各项重大科创活动精彩上演。

圆满举办第四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科技部火炬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央视财经频道与我市共同举办19场活动,“硬科技”作为西安原创概念上升为国家话语体系。举办西安国际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全国双创活动周(西安分会场)等创新创业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举办科技活动周,组织科普展览等活动20余场。

这一年我们多方联动、群策群力,科技创新助力“六稳”“六保”取得显著成效。

支持5类16个疫情应急防治专项,征集推广PRC核酸检测仪等30余项疫情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支持各类众创载体对500余家在孵企业减免房租。全力做好在西安的外国专家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件延期、变更、转聘业务“一次都不用跑”。

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上,我们将按照全市“十项重点工作”要求,精准聚焦“强化城校企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科技策源能力,助力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赋能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的一年,希望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科技强国使命,勇担创新报国重任,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勇攀高峰、再立新功,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不负时代召唤,不忘使命重托,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